第166章 謀略智慧:張良的七次“不能”與漢王的成功之路_智慧解碼:史籍中的智慧故事_思兔 
思兔 > 綜合其他 > 智慧解碼:史籍中的智慧故事 > 第166章 謀略智慧:張良的七次“不能”與漢王的成功之路

第166章 謀略智慧:張良的七次“不能”與漢王的成功之路(1 / 1)

385、謀略智慧張良的七次“不能”與漢王的成功之路

張良回到韓國,韓王成因為張良曾經跟隨漢王的緣故,項王不肯讓他回國,於是項王與張良一同東行。張良對項王說“漢王燒斷了棧道,已經沒有返回的心意了。”於是利用齊王田榮反叛的機會,寫信告訴項王。項王因此不再擔心漢王西進,而是發兵北擊齊國。

項王最終不肯放韓王成回國,而是封他為侯,後來又殺了他,這時張良逃亡,秘密回到漢王那裡,而漢王已經回到了三秦地區。漢王再次封張良為成信侯,讓他跟隨東征楚國。到了彭城,漢軍戰敗而回。到了下邑,漢王下馬坐在鞍上問“我想把函穀關以東的地方都拋棄,誰可以和我一起分享功績?”張良上前說“九江王黥布,楚國的猛將,與項王有矛盾;彭越和齊王田榮在梁地反叛這兩個人可以立即利用。而漢王的大將隻有韓信可以托付大事,獨當一麵。如果想要拋棄這些地方,就請拋棄這三個人,那麼楚國就可以被攻破了。”漢王於是派隨何去說服九江王布,同時派人聯絡彭越。等到魏王豹反叛時,派韓信帶兵攻擊他,趁機攻占了燕、代、齊、趙四國。最終擊敗楚國的,就是這三個人。

張良身體多病,從未親自領兵作戰,他總是為漢王出謀劃策,經常跟隨漢王。

漢三年,項羽緊急圍攻漢王所在的滎陽,漢王感到憂慮,與酈食其商議如何削弱楚國的權力。酈食其說“過去商湯討伐夏桀,封他的後代於杞國。周武王討伐商紂,封他的後代於宋國。現在秦國失德背義,侵犯諸侯的社稷,滅亡了六國的後代,使他們沒有立錐之地。如果陛下能夠恢複六國的後代,他們一定會感激陛下的恩德,願意成為臣妾。德義已經實行,陛下就可以南向稱霸,楚國一定會順服並向陛下朝拜。”漢王說“好。趕緊刻印,先生就可以帶著它去行事了。”

酈食其還沒有出發,張良從外麵回來拜見漢王。漢王正在吃飯,說“子房,你過來!有個客人給我出了個削弱楚國權力的主意。”他把酈食其的話告訴張良,問“你覺得怎麼樣?”張良說“誰給陛下出了這個主意?陛下的事情要失敗了。”漢王問“為什麼?”張良回答說“請允許我借用這雙筷子為陛下籌謀。”然後說“過去商湯討伐夏桀而封他的後代於杞國,是因為他能夠控製夏桀的生死。現在陛下能夠控製項籍的生死嗎?”漢王說“不能。”張良說“這就是第一個不能的原因。周武王討伐商紂而封他的後代於宋國,是因為他能夠得到商紂的首級。現在陛下能夠得到項籍的首級嗎?”漢王說“不能。”張良說“這就是第二個不能的原因。周武王進入殷墟,表彰商容的閭巷,釋放箕子的囚禁,封比乾之墓。現在陛下能夠封聖人的墓,表彰賢者的閭巷,禮遇智者的家門嗎?”漢王說“不能。”張良說“這就是第三個不能的原因。發放钜橋的糧食,散布鹿台的金錢,以賜予貧窮的人。現在陛下能夠分發府庫的財物以賜予貧窮的人嗎?”漢王說“不能。”張良說“這就是第四個不能的原因。殷商的事情已經結束,放下武器,乘坐軒車,倒置乾戈,覆蓋以虎皮,向天下人展示不再使用武器。現在陛下能夠放下武器,不再使用武力嗎?”漢王說“不能。”張良說“這就是第五個不能的原因。在華山之陽休養馬匹,向世人展示無所作為。現在陛下能夠休養馬匹,無所事事嗎?”漢王說“不能。”張良說“這就是第六個不能的原因。在桃林之陰放牛,向世人展示不再輸送糧食。現在陛下能夠放牛,不再輸送糧食嗎?”漢王說“不能。”張良說“這就是第七個不能的原因。而且天下的遊士離開他們的親戚,拋棄他們的墳墓,離開他們的故土,跟隨陛下四處遊曆,隻是希望能夠日夜望著咫尺之地。現在如果恢複了六國,立韓、魏、燕、趙、齊、楚的後代,天下的遊士都會回到他們的主人那裡,追隨他們的親戚,放棄那些古老的祖墳,陛下您打算和誰一起爭奪天下呢?照這樣下去是絕對不行的。再說,楚國(項羽)目前雖然強大,但如果六國(其他反抗楚國的勢力)聯合起來,楚國就無法維持其統治,陛下您怎麼可能臣服於他呢?如果真采納了客人的謀略,陛下您的事業就會成功。」

漢王(劉邦)聽後停止了進食,吐出了口中的食物,罵道「這些沒用的書生,差點兒毀了我的大事!」然後命令趕緊銷毀那些印章。

在曆史的洪流中,張良以其卓越的智慧和謀略,為漢王劉邦的成功立下了赫赫戰功。這篇《史記·張良列傳》的讀後感,讓我深刻體會到了張良的七次“不能”背後的深遠意義。

張良的七次“不能”,是對漢王酈食其提議恢複六國的回應。他深刻地分析了當時的局勢,以及漢王與項王的力量對比,明確指出了恢複六國的種種困難和不利影響。這七次“不能”,既是對漢王決策的警醒,也是對漢王戰略思考的引導。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麵更精彩!

張良的智慧在於,他不僅看到了問題的表麵,更深入地洞察了問題的本質。他知道,恢複六國並不是簡單的封地賞人,而是涉及到天下的格局,人心的向背,以及漢王自身的力量和威望。他的七次“不能”,實際上是在告誡漢王,不能盲目地追求虛幻的榮耀,而應該腳踏實地,以實力和智慧去爭取真正的勝利。

張良的七次“不能”,也是對漢王的七次提醒。他提醒漢王,不能忽視項王的強大,不能輕視楚國的力量,不能忽視韓信、彭越、黥布等人的價值,不能忽視天下遊士的心意。這七次提醒,讓漢王明白了真正的敵人是誰,真正的朋友是誰,真正的勝利之路在哪裡。

張良的七次“不能”,更是一種智慧的體現。他明白,戰爭不僅僅是武力的對抗,更是智慧和謀略的較量。他的七次“不能”,就是在用智慧去對抗愚蠢,用謀略去戰勝武力。

張良的七次“不能”,是對漢王的成功之路的深刻解讀。他的智慧、謀略和勇氣,為漢王的成功立下了汗馬功勞。他的故事,讓我們看到了智慧和謀略的力量,也讓我們看到了勇氣和決心的價值。

這段文字反映了西漢初年的一段曆史。漢王劉邦在與項羽的爭戰中,曾經一度處於劣勢。張耳和陳餘是劉邦的部下,他們建議劉邦放棄舊有的根據地,不再固守陳留(今河南省開封市附近),而是向更富饒的關中進發,以此為基礎與項羽爭奪天下。劉邦最初對這個建議感到不滿,認為是背棄故土,但最終還是采納了這個策略,並最終取得了勝利,建立了漢朝。

“反其故舊墳墓”意味著要離開故土,不再固守陳留。“陛下與誰取天下乎?其不可八矣。”這裡的“八”是指“十分”,意思是說如果按照原來的策略,劉邦是沒有可能與項羽爭奪天下的。“且夫楚唯無強,六國立者複橈而從之,陛下焉得而臣之?”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楚國(項羽)現在雖然強大,但如果六國(指其他反楚的力量)聯合起來,楚國就無法維持其統治,劉邦就有機會取得天下。“誠用客之謀,陛下事去矣。」”這裡的“客”指的是張耳和陳餘,他們的謀略如果被采納,劉邦的事業就會成功。

最後,“漢王輟食吐哺,罵曰‘豎儒,幾敗而公事!」令趣銷印。”這句話反映了劉邦對張耳和陳餘的謀略最初的不滿,甚至對他們的人格進行了侮辱。但他最終還是改變了主意,采納了他們的建議,並最終取得了成功。這個故事反映了領導者需要具備的靈活性和遠見,以及在關鍵時刻能夠接受和采納正確建議的能力。

386、張良的智慧謀略勝過千軍萬馬

漢四年,韓信攻破了齊國並想要自立為齊王,漢王(劉邦)對此感到憤怒。張良勸說漢王,漢王(劉邦)派遣張良去授予齊王韓信印章,這件事記錄在《淮陰侯列傳》中。

那一年秋天,漢王(劉邦)追擊楚軍至陽夏南,戰鬥不利,便築起壁壘堅守。諸侯們未能如期到達。張良勸說漢王(劉邦),漢王(劉邦)采納了他的計策,諸侯們最終都到達了。這件事記錄在《項羽本紀》中。

漢六年正月,封賞功臣。張良雖然沒有參與過戰鬥,高帝(劉邦)說「你在帷幕之中運籌帷幄,決勝於千裡之外,這是你的功勞。你可以選擇齊國的三萬戶作為封地。」張良回答說「當初我在下邳起兵,與陛下在留縣會合,這是天意讓我輔佐陛下。陛下采納了我的計策,幸運地時常能夠成功,我願意封在留縣就滿足了,不敢接受三萬戶的封地。」於是封張良為留侯,與蕭何等人一起受封。

高帝(劉邦)已經封賞了二十多個功臣,其他人日夜爭功,未能決定封賞。高帝(劉邦)在洛陽南宮,從複道望見將領們常常坐在一起沙中交談。高帝(劉邦)問「他們在說什麼?」留侯(張良)回答說「陛下不知道嗎?他們在密謀造反。」高帝(劉邦)問「天下已經安定,為什麼要造反呢?」留侯(張良)回答說「陛下起兵時隻是一介布衣,依靠這些將領取得天下。現在陛下成為了天子,而所封賞的都是蕭何、曹參等親近的人,所誅殺的都是平生所仇恨的人。現在軍吏們計算功勞,覺得天下不夠封賞,這些人擔心陛下不能封賞完畢,恐怕又會因為平生的過失而被懷疑並受到誅殺,所以他們聚在一起密謀造反。」高帝(劉邦)於是擔憂地問「怎麼辦呢?」留侯(張良)說「陛下平生最憎恨的人,群臣都知道,誰是最嚴重的?」高帝(劉邦)說「雍齒與我有舊怨,多次讓我受辱。我想殺他,但因為他的功勞很大,所以不忍心。」留侯(張良)說「現在緊急情況下,先封賞雍齒,以示群臣。群臣看到雍齒被封賞,就會各自安心。」於是高帝(劉邦)設宴,封雍齒為什方侯,並催促丞相、禦史趕快確定功臣的封賞。群臣宴會結束後都高興地說「雍齒被封為侯,我們這些人就沒有後顧之憂了。」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麵精彩內容!

劉敬勸說高帝(劉邦)說「遷都關中。」高帝(劉邦)對此表示懷疑。左右的大臣都是山東人,大多勸高帝(劉邦)遷都洛陽「洛陽東有成皋,西有殽黽,背靠黃河,麵向伊水和洛水,這裡的防禦也很堅固。」留侯(張良)說「洛陽雖然有這樣的防禦,但地域較小,不超過幾百裡,土地貧瘠,四麵受敵,這不是一個適合用武的地方。關中左有殽山和函穀關,右有隴山和蜀地,沃野千裡,南有富饒的巴蜀,北有胡地的資源,三麵險阻,隻需一麵東向控製諸侯。諸侯如果安定,黃河和渭河的漕運可以供應京城;諸侯如果有變,順流而下,足以供給物資。這就是所說的堅固的城池千裡,富饒的天府之國,劉敬的建議是正確的。」於是高帝(劉邦)當天就起駕,向西遷都關中。

在曆史的長河中,張良以其卓越的智慧和謀略,為漢王劉邦的成功立下了赫赫戰功。這篇《史記·張良列傳》的讀後感,讓我深刻體會到了張良的智慧和對戰略的敏銳洞察力。

張良的智慧在於,他能夠準確地分析形勢,提出合理的建議。在漢王劉邦麵臨困境時,他放棄了自己的故鄉,選擇了跟隨漢王,這種忠誠和決心令人敬佩。他勸說漢王劉邦,使其放棄了與楚國項羽爭奪天下的念頭,而是選擇了聯合其他六國,共同對抗楚國。這種戰略眼光和智慧,使得漢王劉邦能夠在楚漢爭霸中取得優勢。

張良的謀略不僅體現在戰爭策略上,還體現在政治智慧上。在封賞功臣的問題上,他深知功臣們的心理,提出了封賞雍齒的建議,以穩定軍心,這種細膩的謀略,使得漢王劉邦能夠順利地封賞功臣,穩固政權。

張良的故事,讓我們深刻認識到,智慧和謀略在戰爭和政治中的重要性。他的智慧不僅幫助漢王劉邦取得了天下,也為後世留下了寶貴的經驗和啟示。在現代社會的競爭中,我們也應該學習張良的智慧,善於分析形勢,製定合理的戰略,以達到我們的目標。

總的來說,張良的智慧和對戰略的敏銳洞察力,使他成為了曆史上的一位傑出的謀略家。他的故事,不僅讓我們對曆史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讓我們對智慧和謀略有了更深的認識。

喜歡智慧解碼史籍中的智慧故事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智慧解碼史籍中的智慧故事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機甲]重生 芙蓉王妃:花轎錯嫁 腦孕 那就讓她們獻上忠誠吧! 異世開拓者 開局魔王配置,你卻讓我當救世主 我的婆婆懷孕了 情深緣淺,這個嬌妻影帝等了千年 小說娘娘死遁後 我終將肝成神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