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祭祀大典_穿越崖山:我趙昺絕不跳海_思兔 

第141章 祭祀大典(1 / 2)

在宋朝,冬至、元日、寒食並列“三大節”之一,是宋朝的國家法定假日,可見當時人們對這一節日的重視。

(寒食節又叫“一百五”。是105,不是150。冬至日往後再過一百零五天就是寒食節。)

蘇轍“昨日一百五,老穉俱寒食”。梅堯臣“一百五日風雨急,斜飄細濕春郊衣”

宋代的祀典中,昊天上帝與五方帝都屬於“天帝”,被列入上祀。

昊天上帝是主宰宇宙萬物的神,又稱皇天上帝、天帝。

從商周開始,曆代王朝祭奉的至高神,代表了天或者等同於天。

在古代華夏人的心目中,上天是至高無上的。

民間也有著“老天爺”的說法。

東、南、西、北、中等五方帝,則代表著“五行精氣”。

五色五行,金木水火土、白青玄赤黃。東方木德青帝,南方火德赤帝,中央土德黃帝,西方金德白帝,北方水德玄帝。

祥興元年的冬至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天。

天色尚早,但海口城已經是一片熱鬨的節日氣氛。

大人們領著婆娘帶著孩子站在道路上看著熱鬨,小一點的孩童甚至趴在在大人們的肩膀上依然熟睡著。

由於天色尚早,離日出還有一段很長時間,海口道路兩旁的商鋪早早地掛起了大紅燈籠。

華燈初上,燭光閃爍,燈火輝煌,流光溢彩。

一盞盞大紅燈籠遠遠望去星星點點,讓人流連忘返。

紅色的燭光,似乎預示著來年五穀豐登,國泰民安。

正如趙昺的年號一樣,祥和複興。

宋朝冬至的祭祀大典是級彆最高的,皇帝必須親自率領文武百官參與祭祀大典,同時也是相當的破費。

南宋詞人周密曾賦詩描寫皇帝祭祀的場景“萬騎雲從簇錦圍,內官排立馬如飛。九重閶闔開清曉,太母登樓望駕歸。”

如此排場,花費自然不低。

太宗皇帝三年一次的郊祀花費達到五百餘萬緡錢。

真宗皇帝郊祀費用增至七百餘萬緡錢,再加上壞了規矩的這位,“私自”上泰山封禪,然後又花費八百餘萬緡錢。

兩次“活動”合起來花費超過一千五百萬貫……

以節約著稱的仁宗皇帝,數次祭祀也花費一千兩百餘萬緡錢。

“緡”用繩子串起來,“緡錢”就是一貫錢,一千文。

這其中有舉行大典的費用,也包括了朝廷的各種賞賜,和發福利差不多。

不但不用花自己的錢,還有不菲的出場費,反正是大家都很開心的一件事。

郊祀,又稱三年一郊。

北宋共舉行71次郊祀,明堂17次;南宋郊祀19次,明堂多達30次。

(郊祀和明堂是同一種活動。所謂“明堂”,就是專為祭祀昊天上帝而特地設立的,是為“天子之廟”。和郊祀相比,差不多可以理解為室外變室內。)

北宋並不怎麼守規矩,平均不到三年,兩年多一點就舉行一次。

南宋基本上按照三年一次的製度舉行。

南宋曆時152年,郊祀和明堂加起來一共49次,基本上差不多符合3年一次的標準。

南宋郊祀次數很少,而明堂次數很多,也反映出郊祀給南宋朝廷帶來了巨大的財政壓力。

南渡之後,當郊祀之歲,每以貲用不足,權停郊祀,止享明堂,蓋以明堂代郊。

(最近沒錢,超過一塊錢的活動不要叫我。)

現如今的南宋更是窮得叮當響了,而且趙昺用錢的地方實在是太多了。

什麼搭建數百間青城齋殿,悉覆以葦席,護以青布。

什麼四層七十二個台階。

什麼天步所臨,皆借以黃羅,謂之“黃道”。

趙昺窮的都快揭不開鍋了,還有人舔著逼臉大言不慚,言之鑿鑿非要依慣例,依舊製。

比如前幾日在朝堂上就有一位不開眼的,吵吵鬨鬨要求趙昺蓋房子,還是蓋那種數百間青城齋殿的。

被盛怒之下之下的趙昺差點揍死。

節約,怎麼節約怎麼來吧,能不要的都不要了,能減少的都給減少了,能用往年舊的就不要用新的。

就這,禮部、戶部還有工部,幾位大佬聚在一起口水亂噴,臉紅脖子粗,爭來爭去,算來算去,在省得已經不能再省的情況下,預計這次冬至郊祀最低需要花費三十餘萬貫錢糧。

錢不當錢啊。

趙昺心中萬馬奔騰著,特釀的,好幾十萬貫呢。



最新小说: 糖果戰記 碧海今宵 扮演凡人,被女帝偷聽心聲 最強敗家 我有一座鎮仙塔 我的主子太凶猛 當社畜穿成孤寡仙二代後 劉備長子 絕品女婿 我真的不是天魔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