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泉州之戰(八)_穿越崖山:我趙昺絕不跳海_思兔 
思兔 > 曆史軍事 > 穿越崖山:我趙昺絕不跳海 > 第174章 泉州之戰(八)

第174章 泉州之戰(八)(1 / 2)

那些沒有被打死的元兵,隻覺得痛入骨髓,卻想不明白為什麼會受傷。

隻知道自己的身體在流血,從血窟窿裡不停地流血,止不住的那種。

恐怖如斯!

比毒箭還要惡毒,這踏馬的到底是什麼玩意兒!

元軍大小將領們的咒罵聲,傷兵的哀嚎聲不絕於耳。

那些活著還沒有受傷的元軍看到此情此景,不由自主地後退兩步。

滿眼都是恐懼之色!

終於有人支撐不住了,丟下兵器想往後跑,可大海上又能跑到哪裡?

一名元軍小軍官一刀砍翻這名準備往後逃跑的小兵,大吼一句“後退者死!”

繼而又砍翻幾個搖擺不定的元軍士卒,這才堪堪穩住局麵。

“投石機!快上投石機!”

站在後麵的蒲師文看到這足以令其終身難忘的一幕,慌亂之中猛然間想起了這種大殺器。

“炮手”們操作著小一號的投石機,手忙腳亂地拉起機關,放置石頭,準備向宋軍反擊。

“報!丞相,元軍有投石機,正在準備投射!”

巨大的旗艦上,盤坐在桅杆之上的觀察手對著甲板上的文天祥大聲喊道!

“什麼!快傳令主力艦右轉向,左舷對準敵船!命令大將軍炮對準投石機開炮!”聽到觀察手的喊聲,即便是沉穩的文天祥也緊張起來。

華夏的船舶一般采用硬帆,學名叫中式硬帆。

94年老版《三國演義》中,關雲長單刀赴會,所坐的船就是硬帆船。

包括東亞,南洋地區都采用華夏的硬帆。

硬帆說簡單點就是有“骨頭”的風帆。用很多竹子支撐起帆麵,比較硬一點。

西方航海時期多用軟帆。

這其實也是東西方文化差異,以及地理環境因素造成的。

東亞地區多島嶼,風力較弱。而大西洋沿岸島嶼較少,近海風力大得多。

兩種船帆,各有優缺點。

硬帆對風力的利用率更大,風小的情況下也能使用,即便出現很多破洞也不太影響大局。

硬帆可以圍繞桅杆轉動,不管是升帆還是降帆,其操作更加簡單,更加節約操作人數和人力。

而且在逆風的時候隨時調整風帆的方向就可以達到逆風行駛的效果。

借助於風力、船舵可以輕易的改變航向,也更加安全。

船舶上的風向標都是標配。

軟帆能做的很大,強風狀態下能“兜”住風(適合西方海岸風力較大的特點),更適合大風和遠洋航行。

但軟帆太過於複雜,需要各種輔助帆(三角帆、翼帆等),極難操作。

華夏為農耕文明,隻要糧食夠用,其他都不是個事兒。

西方人少,又不會種地(明朝時期西方農業還在采用“三圃製”)。

窮山惡水出刁民,這句話非常適合西洋人。

西方人滿腦子都是冒險精神,財富全靠搶。

可以說西方甚至達到了人人皆是水手的境界。

極大的風險中同樣存在著巨大的誘惑,一次掠奪成功就是豐厚的回報,夠一輩子享用。

當然了軟帆速度快,硬帆速度慢也是無法回避的問題。

現代大型運輸船和郵輪又開始使用硬帆作為輔助動力了。

(節約燃料,省錢。)

“不好!韃子有投石機!快讓前麵的戰船注意躲避!”

張世傑、蘇景瞻、謝洪永等人也第一時間發現了這突如其來的變化。

急促的預警聲響起來了。

投石機正規的名字叫“拋石機”,其實是一種杠杆原理,短臂上固定一個重物,長臂末端有一個可以裝彈的袋子。

發射時候,先將長臂用力下拉至水平方向,然後突然放開,短臂在重物的作用下快速下落。

石彈從彈袋中沿著45度角飛出。

傳統的手拉式投石機需要上百名甚至數百名士卒步調一致的操作。

射程近,威力不足。

著名的襄陽之戰,襄陽護城河寬達150米以上。

元朝沒有任何一件武器可以對城牆造成威脅。

蒙元從西域調來的工匠打造的是機械式動力投石機,射程更遠,發射的石彈更加沉重,威力驚人。



最新小说: 超級強化係統一錘下去幾百級 超神學院:神話再現 寵妃是奸細 夫人她想恃美行凶 神明悲歌 異世喚靈迷迭 從虛擬主播開始的偶像之路 從入殮師開始斬妖除魔 五代爭鼎 成為星際大佬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