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章 功在當代,利在千秋_穿越崖山:我趙昺絕不跳海_思兔 
思兔 > 曆史軍事 > 穿越崖山:我趙昺絕不跳海 > 第225章 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第225章 功在當代,利在千秋(1 / 2)

兩宋商貿活動高度繁榮,但這並不代表宋朝就不重視農業。

曆代王朝都極其重視農業生產,兩宋也不例外。

“農商並重”是宋朝立國後的國策。宋朝立國初年,趙大為了促進農業發展,采取“不抑兼並”、“田製不立”的政策。

並且為了鼓勵農業發展,鼓勵民間“廣植桑棗、墾辟荒田”。

“不抑兼並”並不代表不管兼並,宋朝自始至終都在限製“兼並之家”。

看似矛盾,其實不然。

宋朝農業技術雖然超越漢唐,但在沒有優良種子以及化肥的情況下,產量還是很低的,遠遠低於後世。

但普通百姓可以通過務工,做些小買賣等其他途徑賺錢。

(就比如後世下班之後的兼職,都是為了幾兩碎銀子……)

甚至,無數擁有田地的自耕農也逐漸放棄了自己家的土地,轉而給地主家種地。

這樣做有一個好處就是不用交稅,隻要留下一部分糧食餓不死就行了。

而擁有權勢的富貴之人則可以趁機大量購買田地。

宋朝為了緩和社會矛盾,防止出現動蕩,隻能通過限製“兼並之家”的手段避免無限擴張。

不過,這一切都是理想狀態,事實上在官紳一體的封建王朝,並沒有多大的效果。

無他,政策就是這些人製定。

到了南宋中後期,土地兼並已成蔓延之勢,被壓榨的百姓毫無生活保障,土地兼並已經成為一顆毒瘤,無法去除。

趙昺邊走邊和趙與珞、陸秀夫等人討論著宋朝土地問題,從太祖朝一直說到理宗皇帝時期。

“諸位,朕以為,雖然我朝農業稅已經處於曆朝最低水平,但農業仍然是國朝第一大事。”

“民以食為天,自古以來但凡出現動亂局麵,無一不是和吃飯有關。有田地者綿亙數百裡,貧者無立錐之地,這是不合適的。”

“所謂不破不立,破而後立。故,朕以為,我朝必須下大力氣限製土地兼並問題。”

其實不管是陸秀夫還是文天祥,都是頗有家資的,不然文天祥也不會散儘家產在東南建立義軍抗元了。

招兵買馬那可是要花費巨資的。

隻不過在那個南宋即將滅亡的時候,就算擁有再多的田地又有何用?無非是給蒙元做嫁衣罷了。

除非投降,或許能保住榮華富貴。就算投降,人家忽必烈也要優先照顧自己人啊。

“朕這十條意見,大家可以發表意見,我等集思廣益必能無往而不勝。”趙昺給眾人打氣道。

“諸位,天氣有些悶熱,我等到前麵那片小樹林中稍坐片刻,歇歇腳再繼續商議吧。”趙昺不等眾人答話,舉起馬鞭指向前方不遠處的一片小樹林。

與此同時,武壘大手一揮,一隊錦衣衛繞過趙昺等人提前進入樹林之中,仔仔細細地搜索著。

包括樹乾之上,草叢之中都認真檢查一番。

護衛們對於那些枯葉比較多的地方甚至直接拔刀捅刺一番,可見安保工作之細致。

廣南東路剛剛收複不久,這裡又不是瓊州,武壘作為護衛長必須時刻保持高度警惕才行。

錦衣衛們的警惕暫且不提。

眾人下馬之後走到一片略顯乾淨的草地上,在趙昺的帶領下席地而坐。

祥興二年九月底的翔龍府,暑氣還未退卻,天氣還是有些悶熱,眾人接過護衛們遞過來的水囊,喝點水稍作休息。

“官家,這第一條,臣無異議。凡是正常購買的土地,朝廷也無話可說;凡是采用脅迫或者其他不法手段獲取的田地,必須歸還原主。”陸秀夫說道。

“陸相,若找不到原主呢?”有人提出了自己的疑問。

“這好辦,正好收歸朝廷所有。”趙昺接過話茬說道。

眾人若有所思,但一時間也沒有彆的辦法,況且無主地收歸朝廷所有屬於曆朝曆代的基本操作。

“官家,這第二條茲事體大,臣不敢妄下結論。”陸秀夫盤著腿坐在草地上,說道。



最新小说: 全民諸天:開局獲得神話大羅道果 朝聖途 盈盈暗香藏綿針 柯南:工藤新一家的養子 趙氏發家記 丹帝轉世重修後 聊齋秘聞鬼魅傳說與未解之謎 沈知心被迫嫁給傅承景 農門嬌妻是條龍 劍戰狂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