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時候李磐開口幫襯道:“我這學生還年少,若有思慮不周之處,還請相公多指教。”
“無妨。”張方平擺了擺手。
陸北顧正襟危坐,說道:“國朝雖富,然‘三冗’在肩,實難大步前行,學生雖處江湖之遠,但對此也有幾分思量,故而有個想法。”
“說的委婉了。”
“何止是‘實難大步前行’?稅賦有限而支出幾乎無窮,早就到了危如累卵的境地了,如今也不過勉力維持罷了。”
張方平說的並不客氣,擔任過三司使的他很清楚大宋的財政是個什麼情況。
沒有兩把“頂級補牆匠”的刷子,根本就乾不了這個活。
陸北顧點點頭,繼續說道:“而學生以為,國朝財政,首在鹽法。”
“怎麼,你的意思是從鹽法上麵開源?”
這話看似問的風輕雲淡,但裡麵卻藏著考驗。
這世上誰不知道開源比節流來錢快?
但拿一個家庭來比喻,一家人都是勤勤懇懇做工賺錢的,為什麼絕大多數家庭都選擇省吃儉用而不是出去做生意?
自然是因為胡亂去做生意,不僅成功率不高可能導致折了本錢,更可能會導致家庭財政無法正向循環,繼而陷入到更被動的境地。
國家也是如此,眼下大宋的財政,靠著經年赤字①才能勉強維持,如果胡亂開源,可能直接就把財政折騰崩了。
這時代不是沒有聰明人,也不是這些聰明人不明白開源比節流來錢快的道理。
而是一來沒有試錯餘地,二來以大宋的基層治理能力,不管你什麼開源好法子,推廣到全國都能給整歪了。
故此,要是真打算從鹽法上麵開源,或許能收一時之利,但最後定然是不如不改的。
李磐在旁邊暗暗捏了把汗,隻希望陸北顧彆胡亂回答。
“鹽法開源要不得。”
陸北顧搖了搖頭:“百姓在鹽稅上麵的負擔已然極重了,再胡亂加,不僅收不到多少錢,而且隻會把事情弄得更糟。”
張方平也微微頷首,隻要不是來建議他開源的,那就能聽下去。
“學生的想法是,部分修改鹽鈔法,通過商業規律來使各地能夠互通有無,提高效率減少損耗。”
張方平撫著自己的三縷長須,問道。
“那你知道鹽鈔法怎麼來的嗎?”
“知道。”
陸北顧稍稍回憶了一下,整理思緒。
“太宗雍熙三年,為解西北糧草供給難題,頒行‘折中法’,要求商人向西北邊境運送糧草換取鹽引②,憑引至指定鹽場支鹽後,在指定區域內販售。”
“然而由於西北苦窮,邊地糧價較高,糧草隻供給邊軍而不供給百姓,故而百姓常以販賣私鹽為生,商人千裡運糧所費不菲,取得鹽引後哪怕換得官鹽仍無利可圖......久而久之,‘折中法’廢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