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看起來最簡單,實則最難的煉字。”
趙抃點著其中的範例,說道:“煉字,其實目的不是找合適的字,而是找合適的聲。”
“駢句對仗講究平仄相協,你且看這‘雲山疊嶂’對‘煙水浮槎’。”
“這裡麵‘疊’與‘嶂’皆為仄聲,‘浮’與‘槎’皆屬平聲,看似工整,實則犯了‘同聲落腳’的忌諱——四字皆為雙平雙仄相對,聲韻便如斷弦之琴,缺乏起伏之妙。”
說實話,平仄這玩意挺讓人頭大的。
寫策論基本不要求平仄,完全可以隨意發揮,但是詩賦的格律則非常的嚴謹。
除了本身字的對仗,還涉及到聲的對仗!
要知道大宋可是沒有漢語拚音的,所有字的發聲,都需要根據《廣韻①》的反切以及所屬韻部來進行判斷。
而且,千萬不要試圖耍小聰明,依靠漢語拚音來判斷......因為宋代漢語的發音跟現代漢語在很多細節上壓根就不是一回事!
宋代漢語體係是以“四聲八調”為基礎的,已形成了平、上、去、入四聲,但因聲母清濁對立,四聲各分陰陽,細分形成八調體係,而且跟現代漢語的顯著區彆就是入聲獨立,入聲以塞音韻尾收尾,發音短促,與現代漢語將其合並入其他聲調不同。
如果非要用現代漢語來找參照物,去找更接近宋代漢語的方言,那就是客家話和吳語。
客家話的特點是完整保留了宋代漢語的入聲韻尾,而且通常有67個聲調,接近宋代漢語的八調體係,調值分化細致。
並且客家話是有跟宋代漢語相同的虛詞用法的,比如“係”(是)、“冇”(無)、“啱”(剛),且句末語氣詞豐富,如“咩”“噃”等等。
除此以外,客家話還有很多的古音,比如“行”(hang)“食”(siak)等等,都跟宋代漢語發音極為相似。
吳語的特點則是保留了宋代漢語的全濁聲母,並且入聲分陰陽,因此用吳儂軟語來唱宋詞,通常會比用現代漢語來唱聽起來要順耳的多。
而說回此處,從單個字的平仄判斷來看,四字的平仄屬性倒是沒問題。
但問題是,寫詩賦不是對對聯!
要的不僅僅是平仄相對,甚至可以說,在駢文或詩賦的對仗中,單純的平仄相對隻是基礎內容,進階一點,就需要講究“仄頂仄,平頂平”的交替之美。
相信一般人琢磨到這裡,就已經開始暈了。
好在陸北顧的理解能力相當到位,還是能跟上趙抃的教學思路的。
趙抃繼續說道:“而若將‘疊嶂’改為‘列嶂’,將‘浮槎’改為‘迷津’,以‘仄仄’對‘平平’,雖合平仄,但‘迷津’二字分屬‘支韻’與‘真韻’,終非上選。所以不妨改為‘煙水蒼茫’,既保平仄相對,又合‘陽韻’一韻到底,方顯聲律諧美。”
見陸北顧似有所悟,趙抃指了指正房裡掛著他自己練字時候謄寫的《蘭亭集序》。
“你看這‘崇山峻嶺’對‘清流激湍’,乍一看,是不是平平無奇?”
陸北顧點了點頭,確實看起來沒什麼特彆的,倒是趙抃的字是真的好看。
是那種,哪怕對書法完全不懂的人也能看出來的“好看”,屬於美學範疇了。
而如果把陸北顧自己練的正楷放到上麵去對比,就仿佛是一筆一劃寫字的稚童與信手拈來的書法家之間所存在的差距一樣。
不過這個倒無所謂,宋代考科舉不要求書法有多好看,因為重要考試都是會給考卷謄寫出來再送去閱卷的,你在卷子上寫多好看都沒用......
所以如果隻是應付考試,而不是為了藝術追求,那麼練出來的書法隻要寫的不是如狗爬一般,正正經經能讓人認清就可以了。
“文字確實不算驚豔,但若是從音韻平仄來看,可就大有講究了......王右軍此篇看似天成,實則暗合平仄交替之妙。”
“這裡麵‘峻’為去聲,‘嶺’是上聲,雖同屬仄聲,然一剛一柔,恰如琴弦之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