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玉剛早有準備,從公文包裡掏出文件:“司令,目前估摸有一百七十萬噸上下。
不過這數兒跟春天的柳絮似的,飄得很,咱新建的鋼鐵廠跟雨後春筍似的冒出來,可沒熟練工人撐場子,好多爐子都在‘乾燒’!”
“咋回事?”張元初眉頭一挑,煙灰掉在軍裝上:“去年不是搞了工人培訓班嗎?”
“培訓班能教個皮毛啊!”姚玉剛苦笑著搖頭:“您想啊,煉鋼爐前的老師傅,那是拿十年火候喂出來的。
現在那幫商人跟熱鍋上的螞蟻似的,天天堵工業部的門,說‘姚部長,給咱派倆會看火色的師傅吧,咱廠子的鋼水都快結成鐵塊了!”
眾人哄笑起來,氣氛鬆快了些。
姚玉剛接著說:“其實咱不缺錢,缺的是‘技術大拿’。就好比蓋房子,咱有磚頭水泥,可沒瓦匠師傅,房子蓋得歪七扭八。
現在好多老板咬咬牙,花大價錢從老廠挖人,一個熟練技工的月薪能頂倆營長的餉銀!”
張元初聽罷點了點頭,他深知天朝與小鬼子的工業困境如同鏡像。前者缺人才,後者缺資源。
好在教育體係正在發揮作用,常誌清時期創辦的大學持續輸送人才。
郃肥本地的工學院也即將向社會輸送首批技術骨乾,這些“種子”終將在工業土壤裡生根發芽。
工業上的事情問完了,接下來就是教育。
隨著郃肥師範學校批量輸出教師,教育壓力有所緩解。
掃盲教育成效顯著,大量參加工人培訓的百姓因具備基礎文化知識,上手速度提升三成,但西部教育普及尚需時日。
而在農業上,河套與三江平原的開發計劃正在穩步推進。
雖然見效還需等到明年,但機械化農場模式已在江漢等平原落地生根,糧食產量節節攀升。
張元初對此並不心急,他清楚治國如烹小鮮,隋煬帝式的冒進隻會適得其反,根基穩固遠比速度更重要。
各部門彙報完畢,何敬之望著空蕩的辦公室笑道:“目前我國倒是發展挺不錯的,隻是工業和教育上想要在短時間內取得巨大成就,有些困難啊!”
張元初不以為意的揮手道:“這我知道,但也是沒辦法的事情。誰讓前些年我國一直都處於戰亂當中,錢都投進軍隊裡麵了。
教育裡麵投的錢是少之又少,這兩年才開始搞教育,那裡可能這麼快就見成效的。”
“前些年確實對教育投入少了點!”何敬之乾咳兩聲:“你也知道,軍閥混戰那陣兒,不往軍隊砸錢,分分鐘被人掀了老巢。
軍政部當年本打算整出五十個精銳師,再去收複東北,誰想到計劃趕不上變化,小鬼子先動手了!”
張元初忍住笑,往嘴裡丟了顆花生米。
他太清楚了,教育、軍隊、工業,哪個不是吞金巨獸?
就拿自己來說,39年憋了一整年,才敢啟動軍隊整編,遣散士兵的安家費都算著銅板發。
40年搞教育建設,都是摳摳搜搜地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