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章 策書之鑒:從漢朝燕王與廣陵王的冊封看古代君王的智慧_智慧解碼:史籍中的智慧故事_思兔 
思兔 > 綜合其他 > 智慧解碼:史籍中的智慧故事 > 第179章 策書之鑒:從漢朝燕王與廣陵王的冊封看古代君王的智慧

第179章 策書之鑒:從漢朝燕王與廣陵王的冊封看古代君王的智慧(1 / 1)

411、策書之鑒從漢朝燕王與廣陵王的冊封看古代君王的智慧

“在位第六年四月乙巳日,皇帝派禦史大夫湯到廟中冊封子旦為燕王。致辭說唉!小子旦啊,接受這黑社土!我承奉祖考的神靈,按古訓考察,封你於燕國,世代為漢朝的藩國。唉!葷粥氏對老人的心狠如獸,侵犯掠奪,加上奸邪之心,又使邊疆不安定。唉!我命令將帥征討他的罪行,萬夫長、千夫長等三十二人將領都來投降,奔赴部隊。葷粥人遷徙,北方平定。你要儘心竭力,不要積怨,不要失德,不要廢棄防備。沒有教令,不得從征。唉!保護國家安撫人民,能不敬慎嗎!你要自戒啊!”

以上是燕王的策書。

“在位第六年四月乙巳日,皇帝派禦史大夫湯到廟中冊封子胥為廣陵王。致辭說唉!小子胥啊,接受這紅社土!我承奉祖考的神靈,按古訓考察,封你於廣陵國,世代為漢朝的藩國。古人說過長江之南,五湖之間,人們容易輕浮。楊州地勢險要,是三代必須加以防備的地區。但是那裡的政事卻不如法度。唉!你要儘心竭力,戰戰兢兢,順從和安撫百姓,不要輕率地好戰好亂,不要接近奸猾之人。隻有依照法律製度行事。《尚書》說臣子不自己倚仗權威,不自己謀取利益,才不會有以後的羞辱。唉!保護國家安撫人民,能不敬慎嗎!你要自戒啊!”

以上是廣陵王的策書。

太史公說古人說過愛他就希望他富有,親他就希望他尊貴。所以君王建國封立諸子弟,是為了表彰親族骨肉之親,尊奉先祖,尊貴支屬,使同姓王族遍布天下。這樣形勢強盛而王室安固。這個道理是自古以來就有的。並不是什麼新奇特異的道理。所以也不必論說了。燕齊之事不值得一談了。然而封立三位王侯,天子恭敬謙讓而有節度,群臣遵守信義而持操守,文辭美好動人,很值得欣賞。因此附於世家記述下來。

在曆史的長河中,策書作為古代君王與臣子之間的溝通橋梁,不僅承載著封賜與教誨的重任,更是一麵映照智慧與德行的鏡子。最近,我深入研讀了漢朝時期燕王與廣陵王的策書,從中感受到了古代君王的卓越智慧和深厚的人文關懷。

首先,燕王的策書讓我深刻理解了“承祖考,維稽古”的智慧。君王以古訓為依據,慎重地將燕國封賜給子旦,期望他能尊奉先祖、安定邊疆。同時,也提醒他要心存敬畏,時刻警惕積怨、失德與廢棄防備。這些教誨如同一盞明燈,指引子旦在治理國家的過程中不忘初心,時刻保持對先祖的敬畏和對國家的忠誠。

相較之下,廣陵王的策書則凸顯了“戰戰兢兢,乃惠乃順”的人文關懷。麵對地處長江之南、五湖之間的廣陵國,君王告誡子胥要順從和安撫百姓,避免輕率動亂。他強調法律製度的重要性,要求子胥以法為行,以德為守。同時,君王也表達了對子胥的殷切期望——“保護國家安撫人民”。這種以人為本的治國理念,讓子胥在行使權力時深知責任重大,不敢有絲毫懈怠。

太史公在文中提到,“愛之欲其富,親之欲其貴”。這一古訓恰恰道出了君王封立諸子弟的初衷。他們不僅希望親族骨肉得以尊貴,更期望國家繁榮昌盛、王室安固。這種深沉的家族情感與國家責任感,正是古代君王智慧的集中體現。

通過研讀這兩篇策書,我深感古代君王在治國理政方麵的高瞻遠矚。他們不僅具備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曆史眼光,更懂得如何將家族情感與國家利益相結合。而作為被冊封的子旦與子胥,也正是背負著這份責任與期待,開啟了他們治理國家的新篇章。

在當今社會,我們同樣需要借鑒古代君王的智慧。無論是個人發展還是國家治理,我們都需要心懷敬畏、行有所止,同時不忘初心、以人為本。隻有這樣,我們才能在複雜多變的世界中穩步前行,為國家的發展和人類的進步貢獻自己的力量。

412、《史記》中的三位王子曆史背後的深意

褚先生說我有幸憑文學之長做了侍郎,喜歡閱覽太史公的列傳。傳中稱讚的三位王子的家世事跡文辭可觀,尋求他們的家世下落卻始終得不到。我私下向熟悉故事掌故的人取得他們的封贈策書,編排摘錄他們的生平事跡而記載下來,使後代能夠看到賢主的旨意。

據說孝武帝的時候,同一天封拜了三位王子為王一個封在齊地,一個封在廣陵,一個封在燕地。各因兒子的才力智謀和土地的肥沃或貧瘠,人口的眾多或稀少,起草策書進行告誡。對王說“世代做漢朝的藩輔,保衛國家治理人民,能不謹慎嗎!你們可要警戒啊。”賢明的君主所做的事,本來不是淺陋聞事者所能理解的,非知識廣博記憶力強的人所能探究到底的。至於其次序的排列,文字的上下,簡策的錯綜放置,都有用意,人們沒有誰能理解。我恭敬地論述編次了那些真草詔書,編排在左邊。使閱讀的人自己能通解它的意義而加以解釋。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麵更精彩!

王夫人是趙國人,和衛夫人一起得到武帝寵幸,生了個兒子叫閎。閎將立為王時,他母親病了,武帝親自慰問她。說“兒子將要為王,你想把他安置在什麼地方呢?”王夫人說“陛下在,我又有什麼可說的。”武帝說“即使這樣,你心裡想的是要兒子在哪裡做王?”王夫人說“希望把他安置在洛陽。”武帝說“洛陽有武庫、敖倉,是天下富庶的地方,是漢朝的大都城。先帝以來,沒有在洛陽封王兒子。離開洛陽,封在其他地方都可以。”王夫人不應聲。武帝說“關東的國家沒有比齊國大的。齊國東邊靠著大海而城郭大,古時獨有臨淄中十萬戶人家,天下肥沃的土地沒有比齊國更多的了。”王夫人用手拍著頭(齊人坐時以頭伏於膝上,表示敬謝),謝罪說“很對啊。”王夫人死了而武帝很悲痛,派使者拜她為齊王太後。兒子被封在齊地做齊王,年齡小,沒有孩子,立為王不久又死了,國絕無人繼承,成了個郡。天下人傳說齊不宜封王。

這裡所說的是“受此土”的諸侯王子新封為王者必在天子社神前受土,歸國後立社神作為國社,“維稽古”之“古”是古人建國必先立社之義。此即《春秋》所說“遷廟於殷社”。社神既有“授土”之義。王者初封“受土”於天子社神乃國之根本,“主土”即立社而奉之也。承祖考意即繼承先人之誌,“維稽古”三字是模仿《尚書》“惟先正殷正四方”等語。“宜古之道”即先王之成法,“當順古之道”即奉行先王之道也。

在閱讀了褚先生的描述後,我仿佛穿越到了西漢時期,與孝武帝和三位王子有了近距離的接觸。褚先生以其文學之長,精心整理了關於三位王子的記載,使得我們能夠更深入地理解這一段曆史。

孝武帝時期,三位王子同日封王,分彆封在齊、廣陵、燕。他們的命運如何,與武帝和王夫人的決策息息相關。王夫人的智慧和武帝的深思熟慮,為我們展現了古代帝王對繼承人的慎重考慮。武帝對王夫人的慰問,不僅僅是形式上的關心,更是對繼承人未來的深度思考。他不僅考慮了土地的肥沃、人口的多少,還考慮了國家的長遠發展。

齊國作為關東之國,其土地的肥沃和人口的眾多使得武帝十分看好。然而,對於王夫人的提議,武帝並未立即答應,而是提出了諸多疑慮。這其中不僅僅是關於地理位置的考量,更是對繼承人能力和命運的擔憂。最終,王夫人的提議得到了武帝的認可,但這也預示著齊王的命運並非一帆風順。

王夫人的智慧不僅僅體現在為兒子選擇封地,更體現在她對兒子命運的預見。她深知作為帝王之家,權力和命運的不確定性,因此她希望兒子能在洛陽這樣的大都市為王,有更多的機會和資源。然而,曆史的發展並未如她所願,齊王的命運多舛,最終國絕無人繼承。

這段曆史不僅僅是對三位王子的記載,更是對古代帝王家命運的思考。權力和命運的不確定性使得每一位身處其中的角色都充滿了無奈和選擇。而正是這些選擇和決策,塑造了曆史的走向和無數人的命運。

喜歡智慧解碼史籍中的智慧故事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智慧解碼史籍中的智慧故事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葉諾與雪嬋的時空謎案 薑晚傾鳳南靖 校花的修仙男友 你也等風嗎 星際之伴生獸 我是牛頭人酋長 他與時間說晚安 狂醫雄爸歸來 我的領地能升級 我不當亡國之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