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章 齊王教子:權位與道德的較量_智慧解碼:史籍中的智慧故事_思兔 
思兔 > 綜合其他 > 智慧解碼:史籍中的智慧故事 > 第180章 齊王教子:權位與道德的較量

第180章 齊王教子:權位與道德的較量(1 / 1)

413、齊王教子權位與道德的較量

齊地的人多變詐,不習慣禮義教化,所以告誡他們說「恭敬地接受我的詔令,隻有遵命才能長久。人們如果喜歡修習道德,就能名聲大振,光耀天下。沒想到你們齊國人多違背道義,使君子們懈怠馬虎。你們要齊心協力,始終信守我的詔令,就能長享天賜之祿。如果有過失和不好的行為,就會自取其禍,危害到國家,自身也將遭殃殃之災」。齊王到了封國之後,周圍的人以禮相待遵守禮儀,不幸的是他中年早逝。然而他一生沒有過失,完全符合詔令的意圖。

傳言說「青色由藍草提取出來,但它的質地比藍草還要青」這是教育使人如此啊。賢明的君主高瞻遠矚獨具慧眼他告誡齊王要慎於治內;告誡燕王不要心生怨氣,不要背棄道德;告誡廣陵王要慎於治外,不要作威作福。

廣陵地處吳越之地,當地人生性精明而輕狂,所以告誡他們說「你們居住在長江與五湖之間,那裡的人民輕浮。揚州一帶疆域狹長而民風強悍,從夏商周三代以來就不得不強迫他們遵從中原習俗。由於他們不便於執行政令教化,隻能用意念來駕馭他們。不要輕率喜好安逸,不要親近奸佞小人。隻有恪守法令才是你們的為政之道。不要沉溺於安逸快樂、遊獵淫亂而疏遠君子。時常想著法令製度就不會有羞辱了」。三江、五湖一帶出產豐富的魚鹽和銅山之利,是天下人所仰賴的。所以告誡他們說「臣子不妄作非為」的意思是不能讓他們任意揮霍錢財、布施獎賞以便樹立個人的好名聲,從而招致天下的歸附。又說「臣子不妄作威福」的意思是不能讓他們因地位低微而行為失範違背義理。

後來孝武帝駕崩了,孝昭帝剛剛即位,先前的廣陵王劉胥賄賂朝廷重臣以求得好名聲,被賜予金錢財幣數以千計,增加了封國的土地百裡、邑萬戶。

接著孝昭帝駕崩了,宣帝剛剛即位,劉胥因受皇恩而仗義疏財,在漢本始元年六月中,將漢朝土地分割出來,全部用來封賜給廣陵王劉胥的四個兒子一個兒子做了朝陽侯;一個兒子做了平曲侯;一個兒子做了南利侯;劉胥最疼愛的小兒子劉弘被立為高密王。

此後劉胥果然獨斷專行、作威作福、與楚王使者交往密切。楚王揚言說「我先前是元王,高帝的幼弟,封地有三十二城。現在封地越來越少,我想要與廣陵王一同起兵造反。廣陵王為上將軍,我還做楚王時的三十二城主,如同先前元王之時」。事情被發覺後,公卿大臣請求對劉胥依法懲治誅殺。天子因骨肉親情的原因,不忍心對劉胥繩之以法,下詔書免除了廣陵王的官職爵位,隻殺了起首惡心的楚王。傳言說「蓬草生長在大麻中不用扶持就能挺直;白沙混在泥巴裡與之皆黑」這是因為土地教育使之如此啊!此後劉胥再次詛咒皇帝、圖謀造反,後來自殺身亡,他的封國也被廢除。

讀完這篇文章,我深感齊王對於子女的教育用心良苦。他不僅告誡他們要慎於治內和治外,還強調了道德修養的重要性。他明白,隻有遵從道德規範,才能真正贏得人們的尊重和信任。

齊王對於齊地人的多變詐和不習慣禮義教化的狀況有著深刻的認識。他告誡他們要始終信守詔令,恪守法度,不要輕率喜好安逸,更不能親近奸佞小人。這些教誨都是為了引導他們走上正道,遠離禍患。

然而,廣陵王劉胥並未聽從這些教誨。他獨斷專行、作威作福,甚至與楚王使者交往密切,圖謀造反。儘管他在孝武帝時期因賄賂朝廷重臣而獲得了好名聲和封地擴張,但他的行為最終導致了他的失敗和身亡。

這個故事讓我們深刻地認識到,權力和道德並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關聯的。一個沒有道德支撐的權力終究是站不住腳的。隻有真正遵循道德規範,才能贏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也才能真正地掌握權力。

同時,這個故事也提醒我們,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齊王對子女的教育不僅僅是為了讓他們掌握權力,更是為了讓他們成為一個有道德、有品格的人。這樣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才能真正地幫助我們成長為一個有價值的人。

414、昭帝寬仁,燕王悔過——從曆史中汲取智慧

燕地土地貧瘠,北麵迫近匈奴,那裡的人民勇敢但缺少深謀遠慮,所以告誡他們說“葷粥氏沒有孝行而心懷禽獸般的惡意,以盜竊掠奪侵犯我國邊民。我詔令將軍前去征討他們的罪行,萬夫長、千夫長等三十餘人前來,都舉著他們的軍旗,奔赴戰陣。葷粥將領們遷移駐地遠遠離開,北州得以安定。”所謂“要全心全意,不要心懷怨恨”,是指不要使燕王依從燕趙一帶的習俗去怨恨匈奴。“不要背棄德義”,是指不要背棄君臣間的道義。“不要放鬆警惕”,是指不要減損武力裝備,要經常防備匈奴進犯。“不是教授禮義的人不能讓他隨軍打仗”,說的是那些不熟悉禮義的人是不能讓他們隨軍參戰的。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麵精彩內容!

後來武帝年老長逝,而太子不幸早逝,還沒有確立繼承人,而燕王旦派使者來上書,請求在長安宿衛。孝武帝見了他的上書,十分生氣,猛擊地麵說“生下兒子就應該把他放到齊魯講究禮義的地方,卻把他放在了燕趙一帶,果然有爭奪皇位的野心,不服從朝廷的跡象已經出現了。”於是派使者到燕國去斬了燕王的使者。

後來武帝駕崩,昭帝剛剛即位,燕王果然心懷怨恨而希望大臣們能支持他。燕王自以為是昭帝的哥哥,應當即位,就與齊國的兒子劉澤等圖謀叛亂。他揚言說“我哪裡知道弟弟在帝位!現在立的乃是太將軍的子兒啊。”想發動軍隊攻進長安。事情被發覺後,按律當受誅殺。昭帝因為念及兄弟恩情寬厚而忍讓,就抑製住此事不再追究。公卿大臣請求派宗正與太中大夫公戶滿意、禦史等人一起去燕國告誡燕王。他們到了燕國,分彆在不同的日子裡一一去見燕王責備他。宗正主管皇族宗室屬籍的簿錄,先見燕王,列舉昭帝是武帝的兒子的情況。侍禦史再去見燕王,以法律責備他,質問他“大王圖謀發動叛亂的罪名已經明白,應當受誅殺。漢朝有明確的法律,大王犯了纖介小罪過,就應當判處死刑,怎能寬容大王呢?”他們用法律條文來打動震懾燕王。燕王的情緒越來越低落,心裡驚恐。公戶滿意熟讀經術最後見燕王,述說引證古今的通義、國家的重大禮節及文采和雅致。他對燕王說“古代的天子必定內有異姓大夫,用來端正皇族骨肉之親;外有同姓大夫,用來端正異族的情分。周公輔佐成王,殺了他的兩個弟弟,所以治好了天下。武帝在位時,尚能寬恕燕王。現在昭帝剛剛即位,年紀幼小,沒有親政,把政事委托給大臣。古時處治罪犯不偏袒親戚,所以天下得以治理。現在大臣輔佐政事.執行法令直行使權力。沒有敢偏袒阿諛之人.恐怕不能寬容大王了。大王可要自己謹慎。不要使自己身死國滅.被天下人恥笑。”於是燕王才恐懼地認罪謝罪.叩頭謝過。大臣們想使兄弟和好.所以用法律來傷害他。

讀完這段曆史,我們深感其中蘊含的智慧與警示。昭帝寬厚仁慈,對待兄弟恩情寬厚,抑製住燕王的叛亂意圖,不輕易動用刑罰,而是以德服人。燕王旦在經曆一番教誨後,恐懼認罪,叩頭謝過,這都體現了昭帝的智慧和仁慈。

這段曆史教會我們,麵對問題時,不應輕易動怒或訴諸武力,而是要冷靜思考,尋求最佳解決方案。昭帝的做法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他通過宗正與太中大夫公戶滿意等人的勸誡,讓燕王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從而避免了更大的衝突。

此外,這段曆史也提醒我們,做人做事要有原則和底線。燕王旦之所以叛亂,是因為他認為自己應當即位,這是對原則和底線的挑戰。而昭帝堅守原則,不輕易讓步,這也是他能夠成功平息叛亂的重要原因。

最後,這段曆史告訴我們,麵對困境時,要勇敢麵對,不要輕易放棄。燕王旦雖然心懷怨恨,但他最終還是選擇了認罪謝過,這是他勇敢麵對困境的表現。

總的來說,這段曆史是一麵鏡子,讓我們看到了人性的複雜和多樣性。我們應該從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學會如何更好地處理問題,如何堅守原則和底線,以及如何勇敢麵對困境。

喜歡智慧解碼史籍中的智慧故事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智慧解碼史籍中的智慧故事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蘇家阿桃 在冬季說愛我 穿越獸世:我帶係統建帝國 國民影後是乞丐 枝枝漫漫 鎮國神帥 被逃婚後我嫁給了皇上 網遊之四海為家 你是人間驚鴻客 從雜役開始簽到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