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章 昭帝明智:燕王叛亂與封國廢立_智慧解碼:史籍中的智慧故事_思兔 
思兔 > 綜合其他 > 智慧解碼:史籍中的智慧故事 > 第181章 昭帝明智:燕王叛亂與封國廢立

第181章 昭帝明智:燕王叛亂與封國廢立(1 / 1)

415、昭帝明智燕王叛亂與封國廢立

後來燕王旦又和左將軍上官桀等謀劃叛亂,揚言說“我是皇帝的哥哥,應當即位,大臣們要一起製止我”等等。大將軍霍光輔佐朝政,和公卿大臣們商議說“燕王旦不改過自新,行為邪惡不改。”於是審查法令,依法裁決,對罪犯執行刑罰。燕王旦自殺,封國被廢除,這都如上述的策略指出的那樣。有關部門請求誅殺燕王旦的妻子和兒子。孝昭帝因為他們是骨肉親戚,不忍心對他們動用刑法,寬赦了燕王旦的妻子和兒子,免為平民。傳曰“蘭根和白芷,逐漸浸泡在泔水中,君子就不接近它,平民就不佩帶它”,用來比喻逐漸形成的習性。

宣帝剛即位,推恩宣德,在元始元年中全部恢複封燕王旦的兩個兒子一個兒子為安定侯;立燕王原來的太子建為廣陽王,以奉行祭祀燕王的職責。

三王的封國記載,舊史很詳細。褚氏後來補寫了封國史,冊書還存在。去病提出建議,青翟上書言事。天子謙恭下士,急於求賢。太常負責禮儀,請求立齊王、燕王的封國,廣大的國土,燕社隻有祭祀燕王的祠廟。宵人就是小人不能接近他們,葷粥匈奴的彆名遠離邊地。明智的鑒戒啊,小心防備過失。

在曆史的洪流中,燕王旦的叛亂與昭帝的應對策略,為我們揭示了一個深刻的道理權力的平衡與家族情感的交織。昭帝的決策,不僅體現了他的智慧,也展現了他的仁慈和深思熟慮。

首先,昭帝對燕王旦的叛亂采取了審慎的態度。他沒有因為燕王旦的背叛而盲目地誅殺其家人,而是考慮到了骨肉親情,選擇了寬恕。這種做法,既體現了昭帝的人情味,也顯示了他的政治智慧。他知道,單純的懲罰並不能解決問題,反而可能引發更多的矛盾和不滿。

其次,昭帝在處理燕王叛亂時,也展現了他的果斷和決斷。他迅速采取行動,依法製裁罪犯,使燕王旦自殺,封國被廢。這種堅決的態度,有效地遏製了叛亂的蔓延,維護了朝廷的穩定。

此外,昭帝對於封國的處理也充滿了深思熟慮。他不僅恢複了燕王旦的兩個兒子的封地,還立燕王原來的太子建為廣陽王,以奉行祭祀燕王的職責。這種做法,既體現了昭帝對曆史的尊重,也顯示了他對家族傳統的重視。

最後,這段曆史也告訴我們,權力的運用需要謹慎和明智。無論是天子還是庶民,都需要時刻警惕權力的腐蝕,防止自己陷入權力的泥潭。隻有這樣,才能真正地做到“明智的鑒戒,小心防備過失”。

綜上所述,昭帝在處理燕王叛亂時的表現,為我們了一個寶貴的教訓在權力的運用中,我們需要平衡情感與理智,果斷與謹慎。隻有這樣,我們才能在複雜多變的曆史長河中保持清醒的頭腦,做出明智的決策。

416、從《伯夷列傳》看天道與人性的矛盾

那些學習的人記載的典籍極其豐富,但還是要考察求證於舊事。詩書雖然殘缺,但虞夏的文字還是可以推知的。堯打算將天下讓給許由,許由不肯接受,認為這是恥辱而逃走了。到了夏朝的時候,又有卞隨、務光兩個人。他們為什麼也被這樣稱讚呢?太史公說我登上箕山,山上好像有許由的墳墓。孔子排列論述古代的仁聖賢人,像吳太伯、伯夷之類的人,被論述得很詳細。我認為所聽到的許由、務光的德行至為高尚,但文字記載卻見不到,這是為什麼呢?

孔子說“伯夷、叔齊不記念過去的仇恨,心中的怨恨因此很少。”又說“他們追求仁德便得到了仁德,還又有什麼怨恨呢?”我對伯夷的心意深感悲傷,看到他們未被載入史冊的軼事真情,就此寫下來。他們的傳記上說伯夷、叔齊是孤竹君的兩個兒子。父親想將君位傳給叔齊,到了父親去世以後,叔齊卻要讓位於伯夷。伯夷說“這是父親的遺命啊。”於是就逃走了。叔齊也不肯即位而逃走了。國人隻好立孤竹君的次子為君。這時,伯夷、叔齊聽說西伯姬昌善於養老,都想歸附於他。可是等到他們前去投奔,西伯姬昌卻死了,武王載著他的木主牌位東伐紂王。伯夷、叔齊叩馬而進行規勸說“父親死了不葬,卻發動起戰爭,能說是孝順嗎?作為臣子去殺害君主,能說是仁義嗎?”武王身邊的侍衛要殺掉他們。太公呂尚說“這是有節義的人啊。”於是就扶著他們離去。等到武王平定了殷朝的叛亂,天下都歸附於周朝,可是伯夷、叔齊卻以此為恥,堅持大義不吃周朝的糧食,並隱居在首陽山,靠采摘薇菜充饑。到了快要餓死的時候,作了一首歌,那歌詞是“登上那個西山啊,采摘那裡的薇菜。用暴虐代替暴虐啊,還不知道自己的錯誤。神農、虞、夏的太平盛世轉眼消失了,哪裡才是我的歸宿?唉呀,隻有一死啊,命運是這樣的不濟!”於是就這樣餓死在首陽山。從這些看來,他們是怨呢還是不怨呢?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有人說“天道是沒有偏愛的,常常幫助好人。”像伯夷、叔齊這樣的人,應該說是好人呢還是不算是好人呢?他們積聚仁德保持純潔的品行,卻仍然餓死了!再說七十位弟子中間,孔子隻有顏淵是特彆愛好學習的。然而顏淵常常陷於窮困而且總是吃不飽飯,最終早早地死去了。天道報施善人到底怎麼樣呢?盜蹠每天殺害無辜的人,吃人的心肝就像喝湯一樣,凶狠暴戾恣意胡為,聚集黨徒幾千人橫行天下,竟然能夠長壽而終老。這是遵循的什麼道德呢?這是天道報施善人的一個最明顯的例證。

到了近世,有些人操行不軌,違犯忌諱,卻終身安逸享樂,財富豐厚且世世相傳。有些人選擇地方去實行自己的主張,得到機會才發言,不走直路而走斜路,不是為了公正而發憤圖強,卻因遭遇災禍而受禍害的,這樣的人多得數不勝數。我對此感到十分困惑。假如所說的天道就是如此,那麼這是對呢還是不對呢?

孔子說“誌向不同的人不在一起共事。”也各自按自己的誌向行事。所以說“富貴如果可以追求得到的話,即使是執鞭之士我也願意乾;如果不能追求到的話,就按照我所喜好的去做。”“要經過寒冬之後才知道鬆柏是最後凋落的。”整個社會都混濁的時候隻有正直清高的人才能顯現出來。這難道不是因為這種人有高尚的品質嗎?

有道德的人痛恨自己死後默默無聞而名聲不被稱頌記載。賈子說“貪財的人為財而死,壯烈之士為名而死,貪求權位者以權力為其目標。”同樣明亮的東西相互映射而對照,同樣種類的事物彼此吸引而結合。雲跟著龍興起,風跟著虎呼嘯,聖人一旦作出表率而萬物就會效仿。伯夷、叔齊雖然賢明,得到孔子才更加顯揚。顏淵雖然篤實好學,附隨孔子之後才能更加顯著。隱居的人士,有時也棄世隱居,這些人名聲埋沒而不被稱頌,可悲啊!裡巷的人,想要磨煉操行樹立名聲,如果不依附於出身高貴的人,怎麼能留名於後世呢?

天道是均等的,但行善卻因人而異。賢良的人雖然餓死,盜賊卻聚在一起。吉凶禍福相互倚伏,報應施與相互紛亂。孔子很少談論命運,這是我從前就聽人講過的。可歎那些潔身自好的士人,不依附權貴!

《伯夷列傳》是太史公司馬遷的一篇傑作,它以生動的筆觸描繪了古代賢人伯夷、叔齊的人生軌跡,揭示了他們內心的痛苦與困惑。通過深入研讀,我發現其中蘊含著對天道與人性的深刻思考。

首先,司馬遷在文中提出了一個引人深思的問題為什麼像伯夷、叔齊這樣的好人會遭遇不幸?這實際上觸及了天道與人性之間的矛盾。在傳統的儒家觀念中,天道是公平的,好人應該得到好報。然而,現實卻往往並非如此。這使得人們對天道產生了懷疑,對人性產生了困惑。

為了解答這個問題,司馬遷引用了大量的曆史事實。他指出,曆史上的許多英雄豪傑雖然功勳卓著,但最終卻落得身敗名裂的下場。相反,有些品行不端的人卻能飛黃騰達。這似乎在暗示我們,天道的公平並非絕對,人性的複雜與多變才是導致命運多舛的主要原因。

此外,司馬遷還提到了孔子所說的“誌同道合者不聚”,這進一步揭示了人與人之間的矛盾。在追求自己的理想和目標時,人們往往會因為觀念、立場的不同而產生分歧。這種分歧不僅會導致人際關係的緊張,還可能使個人的理想難以實現。

麵對這樣的困境,司馬遷提出了自己的見解。他認為,有道德的人應該堅守自己的信仰和原則,不畏權勢,不懼困苦。隻有這樣,才能在曆史的洪流中留下自己的印記。同時,他也提醒我們,不要過分依賴天道的公平,而要靠自己的努力去爭取幸福。

綜上所述,《伯夷列傳》不僅是對古代賢人的頌揚,更是對天道與人性的深刻反思。它告訴我們,人生的道路充滿了坎坷與變數,隻有堅守信仰、積極進取,才能在複雜的世界中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

喜歡智慧解碼史籍中的智慧故事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智慧解碼史籍中的智慧故事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我是牛頭人酋長 他與時間說晚安 狂醫雄爸歸來 我的領地能升級 我不當亡國之君 來一碗快穿多放糖 我能召喚華夏英傑 戰爺,團寵夫人路子野! 穿到獸世做美食 殯儀館旁開飯店,人都擠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