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1章 伍子胥:忠誠與背叛的交織_智慧解碼:史籍中的智慧故事_思兔 
思兔 > 綜合其他 > 智慧解碼:史籍中的智慧故事 > 第191章 伍子胥:忠誠與背叛的交織

第191章 伍子胥:忠誠與背叛的交織(1 / 1)

435、伍子胥忠誠與背叛的交織

吳國的太宰嚭與伍子胥有嫌隙,就進讒言說“伍子胥為人強硬,心胸狹窄,猜忌狠毒,他的怨恨恐怕會給國家帶來深重的災難。以前大王想要攻打齊國,伍子胥認為不可以,大王終於發兵並且取得了重大的勝利。伍子胥因為自己的計謀不被采用感到羞恥,反而產生了怨恨。現在大王又再次攻打齊國,伍子胥專斷固執,極力勸阻,破壞大王的功業,隻是希望吳國的失敗來自自己的計謀實現。現在大王親自出征,傾全國的武裝力量攻打齊國,而伍子胥的勸諫不被采納,因此稱病不表示意見。大王不可不防備,這樣的人引發的禍患不難預料。況且我派人暗中觀察他,他到齊國出使,把自己的兒子托付給齊國的鮑氏。做人臣的在國內不得意,就依附彆的國家,自己把自己當成是先王的謀臣,現在不被重用,常常心懷怨恨。希望大王早日處置這件事。”吳王說“如果沒有你講的話,我也懷疑他了。”於是派使臣賜給伍子胥屬鏤的劍,說“你用這把劍自殺。”伍子胥仰望天空歎息說“唉!讒臣嚭這樣作亂,大王反而殺掉我。我使你的父親稱霸諸侯。在你還未被立為國君的時候,諸公子都爭著立為太子,我冒死向先王極力進言說明你的好品德,使你被立為國君。你立為國君後,要分吳國的土地給我,我卻不敢奢望。然而現在你聽信諂媚邪臣的話來殺戮功臣。”於是對門客說“一定要在我的墓上種上梓樹,讓它長大能夠做棺材。挖出我的眼珠懸掛在吳國都城的東門上,用來觀看越軍入城滅掉吳國。”於是自刎而死。吳王聽說後大怒,就把伍子胥的屍體裝進鴟夷革裡,扔到江裡。吳國人憐憫他,在江邊給他立了祠堂。於是就把這個祠堂叫作胥山。

吳王殺死伍子胥後,便發兵攻打齊國。齊國的鮑氏殺了他們的國君悼公,並立陽生為君。吳王想要討伐齊國的叛賊,但是沒能取得勝利,於是就撤兵回國了。

兩年後,吳王召集魯、衛等國的國君在橐皋會晤。第二年,吳王又在黃池大會諸侯,號令周室。然而,越王勾踐趁機襲擊吳國,殺死了吳國的太子,打敗了吳國的軍隊。吳王聽到這個消息後,便返回國內,派出使者帶著豐厚的禮物與越國講和。

又過了九年,越王勾踐最終滅掉了吳國,殺死了吳王夫差;並且誅殺了太宰嚭,因為他認為太宰嚭對君王不忠,對外接受了敵人的重賄,與自己作對。

當初,伍子胥與楚太子建的兒子勝一起投奔吳國。在吳王夫差的時代,楚惠王想要召回勝並讓他回到楚國。葉公勸諫說“勝愛好勇武並且暗中尋訪敢死的勇士,恐怕有私心啊!”但是楚惠王沒有聽從他的建議。於是就召回了勝,讓他居住在楚國的邊邑鄢,號稱白公。白公回到楚國三年後,吳王才殺了伍子胥。

在曆史的長河中,伍子胥無疑是一位悲劇英雄。他的命運被描繪得淋漓儘致,既有忠誠與信義,也有背叛與複仇。他的故事不僅僅是一個人的悲劇,更是對一個時代的深刻反思。

吳國的太宰嚭與伍子胥之間的矛盾,是忠誠與權力的較量,更是兩種理念的碰撞。伍子胥為吳國立下了汗馬功勞,他的智勇雙全使得吳國一度成為春秋五霸之一。然而,他的直言進諫和剛正不阿,卻招致了太宰嚭等人的不滿。當伍子胥麵臨讒言和排擠時,他選擇了堅守自己的信仰,而不是為了權力和地位而妥協。

吳王夫差的決策,無疑加劇了伍子胥的悲劇。他聽信了讒言,對伍子胥的忠誠產生了懷疑,最終賜予他屬鏤之劍,逼迫他自儘。伍子胥在自刎之前,對吳王的怨恨和失望溢於言表。他不僅對吳王失望,更對這個國家失望。他的預言最終應驗,吳國在短短幾年後就被越國所滅。

越王勾踐的崛起,似乎是曆史的必然。然而,如果沒有伍子胥的悲劇,或許吳國的命運會有所不同。曆史的軌跡總是充滿了偶然和必然,而人的決策在其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伍子胥的故事,不僅僅是一個人的悲劇,更是對一個時代的反思。在權力、忠誠和複仇的交織中,我們看到了人性的複雜和曆史的無情。無論是伍子胥的忠誠與智勇,還是吳王夫差的決策失誤,都為我們了深刻的教訓和啟示。在曆史的長河中,我們都是渺小的存在,但我們的選擇和決策卻可以改變曆史的走向。

436、怨恨的毒害從白公勝之亂看人性的弱點

白公勝從楚國回到楚國後,就埋怨鄭國殺害了自己的父親,於是暗地裡培養敢死的勇士,準備找機會報複鄭國。白公勝回到楚國的第五年,向楚王請求攻打鄭國。楚王於是派子西統率大軍前往救援。大軍出發前,子西與鄭國訂立了盟約後班師回國。白公勝憤怒地說“我的仇敵不是鄭國,而是子西。”白公勝自知有勇無謀,於是他親自磨劍,有個門客問道“磨劍要作什麼用?”白公勝說“我要用這劍殺了子西。”子西聽說這件事後,笑著說“白公勝如同雞蛋,怎能敵我呢?”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麵精彩內容!

四年後,白公勝與石乞在朝廷上突然襲擊,殺死了令尹子西和司馬子綦。石乞說“不殺掉楚王,事情就不算成功。”於是把楚王劫持到高府。跟隨石乞的屈固背著楚惠王逃到昭夫人的宮中躲了起來。葉公聽說白公勝叛亂,就率領他封地內的全部軍隊進攻白公勝。白公勝的黨徒兵敗,逃到山裡自殺了。而石乞則被活捉,並追問白公勝的屍體在什麼地方,石乞寧死也不肯說出白公勝屍體的下落。於是就把石乞殺了,並烹煮了他的家人。然後繼續尋找惠王。

太史公說怨恨對人來說太可怕了!君王尚且不能與臣子結怨,更何況是地位相同的人呢?假使伍子胥跟著吳王闔廬一起遇難,和螻蟻之死有什麼不同呢?拋棄小的禮義,雪洗大的恥辱,名聲能傳揚到後代,這是可悲的!當伍子胥在江上困窘的時候,沿途乞討食物,他的誌向難道有過片刻的忘懷楚國嗎?所以隱忍以成就功名,如果不是剛烈的大丈夫誰能做到這一點呢?白公勝假如不自立為君王,他的功謀難道也值得稱道嗎?

在曆史的長河中,白公勝的故事猶如一顆短暫而耀眼的流星。他因父仇而怨,因怨而生亂,最終自食其果。這個故事不僅僅是一個關於複仇的故事,更是一個關於人性、權力和欲望的警示。

白公勝的複仇之心,源自對鄭國的恨意。這種恨意深重到讓他忽視了對楚王的忠誠,甚至不惜與整個國家為敵。子西的插手更是激化了這一矛盾,使白公勝的複仇計劃變得愈發瘋狂。白公勝的悲劇在於,他過於執著於個人的仇恨,以至於失去了對大局的判斷和掌控。他的行為最終導致了自己的失敗和死亡,也給楚國帶來了巨大的動蕩。

在白公勝的故事中,我們看到了怨恨對人性的腐蝕。怨恨讓人失去理智,使人變得盲目和狹隘。當一個人被怨恨所左右,他往往會忽視更重要的東西,如忠誠、責任和道義。白公勝的例子告訴我們,怨恨不僅會傷害到自己,也會傷害到身邊的人和整個社會。

與白公勝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伍子胥。伍子胥在困厄中仍心係楚國,他的隱忍和堅韌最終成就了他的功名。伍子胥的故事告訴我們,人應該有遠大的誌向和堅韌不拔的精神,即使麵臨困境也要堅守信念。

在思考白公勝和伍子胥的故事時,我們不禁要問人應該如何麵對仇恨和困境?我們應該如何平衡個人的情感與社會的責任?這是一個複雜而深刻的問題,需要我們不斷地去思考和探索。

總結起來,《白公勝之亂》不僅僅是一個曆史事件的重述,更是一個關於人性、情感和道義的深刻反思。它提醒我們,在麵對仇恨和困境時,我們應該保持理智和堅韌,堅守道義和責任。隻有這樣,我們才能避免重蹈白公勝的覆轍,真正成為一個有價值的人。

喜歡智慧解碼史籍中的智慧故事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智慧解碼史籍中的智慧故事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娘子且留步 螢火之旅 諸天神話帝皇召喚係統 我的手機成精了 蘭因:絮果 領主:我用通天神符征服大陸 帶著原神祈願係統穿越到詭異世界 桃源小醫仙 星際時代之修煉者崛起 海賊:冥王哈迪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