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章 孔子的智慧:品德與修養的追求_智慧解碼:史籍中的智慧故事_思兔 
思兔 > 綜合其他 > 智慧解碼:史籍中的智慧故事 > 第196章 孔子的智慧:品德與修養的追求

第196章 孔子的智慧:品德與修養的追求(1 / 1)

445、孔子的智慧品德與修養的追求

子張向孔子詢問求取官職俸祿的辦法,孔子說『多聽,把無把握的和不可信的話放到一邊,把可疑的和不可信的話謹慎地說出來,這樣就能少犯錯誤;多看,把覺得有所懷疑的事情放到一邊,把有所疏忽的事情謹慎地實行,犯下的過失就能大大減少。說話少犯錯,行事少後悔,官職俸祿就在其中了。』

過些日子,跟從孔子在陳國、蔡國之間受困,孔子問『可以乾點什麼事?』回答說『講忠誠守信篤厚恭敬的話,到蠻貊之邦也能行得通;講不忠不信不厚不恭的話,在本鄉本土也行不通。站立時,就好像看見忠實、誠信、篤厚、恭敬這幾個字直立在麵前;在車上時,就好像這幾個字靠在車前橫木上,這樣才能處處行得通。』子張把這些話寫在腰間的大帶上。

子張問『士怎樣才可以叫做通達?』孔子說『你所說的通達是什麼意思?』子張回答說『在國君的朝廷裡必定有名望,在大夫的封地裡也必定有名望。』孔子說『這隻是虛假的名望,不是通達。所謂通達,就是本分正直而行為忠厚恭敬,能夠處處推讓而不疑忌彆人;在國君的朝廷裡和大夫的封地裡也都能行得通。所謂虛假的名望,就是表麵表現出仁的言行而行動上卻違背仁德,以仁人自居而毫不遲疑。這樣在國君的朝廷裡和大夫的封地裡也必定會行得通。』

曾參,是南武城人,字子輿。比孔子小四十六歲。

孔子認為他能通曉孝道,就傳授他學習的要領。作了《孝經》。死在魯國。

澹台滅明,是武城人,字子羽。比孔子小三十九歲。

他的體態相貌很醜陋。想要事奉孔子,孔子認為他才能淺薄。已受了孔子的教育後,回去就自己修煉提高修養、從不走邪門小道,不是為了公事不見諸侯大夫。

他往南遊曆到長江,跟隨他的弟子有三百人,他很會識彆各人的特長,離開或者留在某個諸侯國,以及取予之間如何處理等問題,都向孔子請教。孔子說『我隻憑言語判斷人,對宰予判斷錯了;單憑相貌判斷人,對子羽判斷錯了。』

宓不齊字子賤。比孔子小三十歲。

孔子說『子賤真是個君子啊!魯國沒有君子的話,他是從哪裡學的呢?』

子賤做了單父的代理宰相。任期結束後向孔子彙報情況探望孔子。他說『這個地方有五個人比我賢明,我所以治理好單父全靠這些賢人輔佐幫助。』孔子說『可惜呀!你所治理的範圍太小了。如果讓你治理的地方大一些就能治理好一個國家了。』

在古代中國的教育大家孔子的話語中,我們看到了對人生追求的深刻理解。他強調了多聽、多看、慎言、慎行的智慧,告訴我們如何通過謹慎和思考來減少錯誤和後悔。同時,他也強調了言語和行動的一致性,認為這是通達的表現。

孔子對於通達的理解,遠超出了名望的追求。他認為,真正的通達是本分正直、行為忠厚恭敬,能處處推讓而不疑忌彆人。這種內在的品德和修養,比外在的名聲和地位更加重要。這讓我們明白,一個人的價值不僅僅取決於他的地位和成就,更取決於他的品德和人格。

此外,孔子還強調了孝道、正直、修養等價值觀,這些都是我們作為人類應該追求的內在品質。同時,他也強調了自我修煉和提高的重要性,認為這是成為君子的必要條件。

孔子對於澹台滅明、宓不齊等弟子的評價,也讓我們看到了他對於內在品質的重視。他並不隻看外表或名聲,而是通過深入的了解和觀察,來評價一個人的真正價值和品德。

總的來說,《孔子的智慧》教導我們如何成為一個真正優秀的人,如何通過內在的修養和品德來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這種智慧不僅僅適用於古代,也適用於現代社會。在今天這個物欲橫流、名利至上的社會裡,我們更應該追求內在的修養和品德,而不是僅僅追求外在的名利和地位。隻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成為一個真正優秀的人。

446、孔子與他的弟子們一段關於仁與道的思考

原憲字子思。

子思問什麼是可恥。孔子說“國家有道,做官拿俸祿;國家無道,還做官拿俸祿,這就是可恥。”

子思說“好勝、自誇、怨恨、貪欲都沒有的人,可以算做到仁了吧?”孔子說“這可以說是很難得的,至於是不是做到了仁,那我就不知道了。”

孔子去世後,原憲就流亡隱居在荒郊野地之中。子貢執掌衛國政事,出巡到衛國境內,隻見四匹馬拉的豪華漂亮的車子,排開叢叢荊棘,駛進陋巷之間,來到一處破門小屋,見到原憲,原憲手攜竹杖,身穿破舊的大衣,足登草鞋,出來見子貢。子貢羞愧,不自然地走了過去,說“夫子怎麼病了?”原憲回答說“我聽說,沒有財產叫做貧,學習了道而不能實行才叫做病。像我這樣,是貧,不是病。”子貢羞慚,不高興地離去,一生引以為恥。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麵精彩內容!

公冶長是齊國人,字子長。

孔子說“可以把女兒嫁給他,他雖然被關在牢獄裡,並不是他的罪過。”就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他。

南宮括字子容。

問孔子說“羿善於射箭,奡善於水戰,最後都不得好死。禹和稷親自種植莊稼,卻得到了天下。”孔子沒有回答。南宮括出去後,孔子說“這個人真是個君子呀!這個人真是個道德高尚的人啊!”南宮括問孔子“國家政治清明時,他做官嗎?”孔子回答說“國家政治清明時,做官的人是君子居多。”“國家政治黑暗時,他做官嗎?”孔子回答說“國家政治黑暗時,做官的人也未嘗都是被君主任用的。像白玉上的汙點一樣(白珪之玷),你多次想它。如果你能像白玉一樣純潔無瑕就好了。”於是把自己的侄女嫁給了他。

公皙哀字季次。

孔子說“天下沒有行為準則的人大多是家臣、縣吏一類的人;在都城做官的公孫氏有四個兒子沒有做過官。”

曾皙陪侍孔子,孔子說“談談你的誌向。”曾皙說“暮春三月穿上春衣,邀上五六個青年人、六七個少年人,在沂水裡遊泳,到舞雩台上吹吹風,一路唱著歌回家。”孔子感歎地說“我讚同曾皙的想法呀!”

顏無繇字路。路是顏回的父親,顏回和孔子曾各自主張不同的事情。

顏回死了以後,顏路貧困了,請求孔子把車賣了給顏回買棺材。孔子說“不管是材料好還是材料差的車駕,都各自有它的用處。我雖做過大夫之類的官,但我還是不能徒步走路送葬呀。”

在古代的春秋時期,孔子及其弟子們共同探討了何為可恥、何為仁、何為官等問題。孔子對原憲的回答,揭示了國家政治清明與無道時,做官的不同意義,同時也告訴我們,在任何情況下,追求道和實行道比追求物質財富更為重要。對於公冶長,孔子不僅肯定了他的道德品質,更將自己的女兒嫁給他,顯示出對個人品質的高度重視。而對於南宮括,孔子的回答則強調了在政治清明與黑暗時期,做官的不同角色和責任。

在孔子的眾多弟子中,曾皙的觀點尤為引人注目。他的理想生活狀態,無疑代表了孔子所追求的仁與道的生活方式。孔子對曾皙的讚同,也表明了他對於這種生活方式的認同。

最後,顏回的父親顏路,雖然生活貧困,但他的行為卻展現出了孔子所提倡的仁義。他請求孔子賣車為顏回買棺材,這一舉動體現了他對家庭和道義的高度重視。孔子的回應,雖然表現出了對顏路的同情,但也強調了物質與精神的關係,提醒我們不能忽視物質生活的實際需要。

總的來說,孔子和他的弟子們的對話和行為,不僅是對仁與道的深入探討,更是對生活方式的思考和選擇。他們以實際行動踐行了仁與道,為我們樹立了榜樣。這些故事讓我們明白,追求仁與道並不隻是空談,而是需要我們在生活中付諸實踐。

喜歡智慧解碼史籍中的智慧故事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智慧解碼史籍中的智慧故事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嬌軟寡婦太銷魂,禁欲佛子累斷腰 夢回大唐:無敵華夏 快穿:自卑是男人最好的嫁妝 就算是治愈係也要上戰場 高齡巨星 異世界月影篇 故事不會隻有三年 睡醒就見麵吧 伯符伯符,快救我! 四合院我是何雨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