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接上回。
李昭進駐永昌縣,士卒秋毫無犯。
再往南就到達今天的緬甸地界。
李昭正在城中與諸將商議何時進軍驃國。
侯君集反對道,“大帥,我軍連續作戰,士兵疲憊,恐不宜進兵!”
李昭道,“驃國新敗,精銳儘喪,不趁勝擊之,更待何時?”
細奴羅道,“大帥!我有一言不知當講不當講!”
“你久在雲南,熟悉天氣地理,本帥正要問你……但說無妨!”
細奴羅道,“大帥!如今春去夏來,從雲南往南,越來越熱,叢林密布,山水縱橫,人跡罕至,蟲蛇瘴氣皆不利於我軍作戰。況且驃國地廣人稀,部落分散,我軍如果各個擊破,那要耗費多少時間和糧草?”
“所以你是不同意本帥繼續南征?”
“是!”
侯君集道,“大帥!如今雲南已定,功業已成,當見好就收,何必節外生枝?”
李昭道,“隻是驃國謀反,我大唐豈能不興師問罪?”
細奴羅道,“據我所知,那藤甲軍已經是驃國主力,三萬人都被大帥燒死在蛇盤穀,不等大帥去攻,恐怕驃國國王自己就會奉上降表!”
就在此時,有人來報。
驃國國王派遣使臣上降表。
李昭大喜對細奴羅說道,“果不出你所料。”
書中交代,驃國名為國家,其實就是個鬆散的部落聯盟,三萬藤甲軍全軍覆沒,驃國舉國震駭。
國王有心報仇,奈何麾下眾多部落酋長都不同意,畢竟誰也不想步藤甲軍後塵化為灰燼。
這才獻上降表。
李昭還在猶豫。
眾人不解,侯君集道,“大帥,如今驃國既降,為何還要猶豫?”
李昭道,“他們既然投降,必然防備鬆懈,本帥想效仿韓信滅齊、李靖滅突厥之舊事,如何?”
眾將都不同意。
細奴羅道,“驃國國都卑謬城距我們兩千多裡,其間要穿越大片叢林和高山,又不能騎馬,何日能到?即使僥幸到達,又能剩下多少士卒?”
李昭也知道他說的有道理,畢竟緬甸北部全是熱帶雨林和山峰高原,哪怕是一千多年後的近代社會,也有杜律明敗走野人山的慘痛教訓。
一千多年前的大唐軍隊如何能克服重重困難?最大的敵人不是驃國本身,而是當地的氣候和地理,如果失敗,豈不是毀了一世英名?
他嘴上說是要興師問罪,其實就是想就勢打通印度洋出海口,為若乾年以後海權時代做準備,不過倒也不急在這一時。
可就在這時有朝廷大臣攜帶聖旨而來。
李昭忙問,“來人是誰?”
“唐儉唐大人!”
李昭趕緊出城迎接。
李昭與唐儉寒暄幾句便問道,“陛下有何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