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戰開始之前,讓我們先來看一下兩方國力對比。
大唐經過貞觀君臣二十年的努力,此時的疆域東起朝鮮半島,西至波斯灣,北到貝加爾湖,南抵越南西貢,總麵積超過一千五百萬平方公裡,把教科書上初唐和盛唐時期疆域圖重疊,大概就是這個樣子。
人口已經達到五千萬左右,當然了包括歸附的突厥、高句麗、真臘等各族人民,儼然一副盛世景象。
大唐雖然連年作戰,但大多時間動用的兵力並不多,除卻東征高句麗用了二十萬兵馬,其餘戰爭多則十萬,少則五萬,其中還有不少番兵,因此對國力損耗不大,加之在李昭帶來的各種農作物的加持下,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遊有平原、關中平原、成都平原甚至西域等地連年豐收,因此人口恢複極快!
大唐此時如果傾儘全力,用兵百萬也不是做不到,隻是沒必要,李世民不想因為戰爭傷了元氣。
而大食這邊疆域東到伊朗高原,北至高加索山脈,西北占據小亞細亞半島土耳其的一部分與東羅馬帝國,也就是拜占庭帝國接壤。
東南到達阿拉伯海,西邊囊括北非大部分,總麵積大概一千一百萬平方公裡左右,人口三千多萬。
正如李昭所料,大食之所以能在半年左右的時間集結八十萬大軍,其中確實有一半左右都是新兵蛋子,裡麵有不少穆罕默德的狂熱擁躉者,大唐如果按照他們這個標準集結軍隊,搞兩百萬也不是問題。
如此看來,大唐占據優勢。
但自古以來,戰爭從來都不是簡單的數據羅列,從來不是紙麵實力的比拚,是騾子是馬總要拉出去遛遛。
項羽破釜沉舟,韓信背水一戰,李世民虎牢關三千破十萬,都是以少勝多的經典案例。而苻堅以八十萬之師投鞭斷流,卻敗給了東晉七八萬軍隊;兩宋以絕對的經濟人口科技優勢卻不斷敗給金國和蒙古,致使靖康之恥,崖山之變;近代以後,甲午之前,大清號稱亞洲第一海軍,然而甲午海戰苦不堪言。
戰爭是一場豪賭,賭贏了,於個人而言封侯拜相青史留名,於國家而言則國運騰飛,加速發展。
賭輸了,那對不起,不僅會身敗名裂,甚至整個國家整個民族都要遭受重創甚至亡族滅種。
所以中國自古有言,兵者,凶器也!
言歸正傳。
貞觀二十年初。
李昭麾下十幾萬軍隊與大食六十萬人馬在伊朗高原打了幾個月的遊擊戰。
唐軍飄忽不定,東一榔頭,西一掃帚,打的穆罕默德焦頭爛額!
此時的穆罕默德率領主力部隊,駐紮在波斯中部重鎮赫拉特!
“諸位!這唐朝兵馬神出鬼沒,幾個月以來搞的我軍雞飛狗跳!前日又折了一萬兵馬!你們說說!有沒有什麼好辦法能全殲唐軍!”穆罕默德問向眾人。
有人說什麼堅壁清野!
還有人建議實行三光政策!
甚至有人提議,大食人多,不如把所有兵馬鋪開,在整個伊朗高原上步步為營,徐徐向北推進。
這些建議很快就被穆罕默德給否了,這伊朗高原廣闊無邊,大食兵馬雖多,但是全部鋪開那也不現實啊。
阿史那欲穀晃著何大腦袋悶吃悶吃說道,“嗯!國王陛下不必擔憂!小人有一個計策!”
“快快講來!”
“如今兩軍交戰數月,唐軍隻在山穀之中,沒有補給,我料想他們的糧草應該快斷了!而此時!唐軍隻有兩種選擇!嘿嘿!”
“哪兩種選擇?”
“第一種北上回西域!第二種南下占據波斯沿海產糧地區!”
“哦?那依你之見!唐軍將如何選擇?”
“哼!波斯沿海平原麵積不大,恐怕難以供應十幾萬人馬,況且再往南是大海,如果唐軍南下,那就是死路一條!李昭斷然沒有那麼笨!所以!他一定會率領全軍北上!”阿史那欲穀分析的頭頭是道。
“嗯!有道理!繼續說!”
“如今向北的兩個通道,一是木鹿城!二是喀布爾已經被奧斯曼將軍全部占領,我軍隻要揮軍北上,敢在唐軍之前,把守通往河中地區的各個交通要道以及山間小道!如此一來就是甕中捉鱉!關門打狗!勢必將這十幾萬唐軍主力圍殲在伊朗高原之上!”阿史那欲穀這腦子絕對夠用,竟然讓他想出來如此歹毒的計策!
“哎呀!欲穀真是大才!此計甚妙!哈哈哈……”穆罕默德一高興,又賞賜了阿史那欲穀千兩黃金,還封他作阿拉伯帝國的征東大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