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 困境中的智慧:孔子的堅持與理想_智慧解碼:史籍中的智慧故事_思兔 
思兔 > 綜合其他 > 智慧解碼:史籍中的智慧故事 > 第149章 困境中的智慧:孔子的堅持與理想

第149章 困境中的智慧:孔子的堅持與理想(1 / 1)

351、困境中的智慧孔子的堅持與理想

孔子在蔡國住了三年,吳國攻打陳國。楚國救援陳國,軍隊駐紮在城父。聽說孔子住在陳國和蔡國之間,楚國便派人來邀請孔子。孔子準備前往拜見回禮,陳國和蔡國的大夫商議說“孔子是一位賢者,他所諷刺批評的都切中諸侯的弊病。現在他長時間留在陳國和蔡國之間,我們這些大夫所做的一切都不是孔子的心意。如今楚國是一個大國,派人來邀請孔子。孔子如果被楚國起用,那我們這些在陳國和蔡國掌權的大夫就危險了。”於是他們一起派兵將孔子圍困在野外。孔子一行無法行動,斷糧了。隨從的弟子們餓病了,無法站起來。孔子卻還在不停地給大家講誦詩書,彈琴唱歌不停歇。子路很生氣,來見孔子說“君子也會陷入困境嗎?”孔子說“君子能安於貧困,小人一貧困就會胡作非為。”

子貢也變了臉色。孔子說“賜,你以為我是個博學而且能牢記的人嗎?”子貢說“是的,難道不是嗎?”孔子說“不是的,我是用一個基本觀念來貫穿所有知識的。”

孔子知道弟子們心中不悅,便把子路召來問道“詩經上說‘不是犀牛不是老虎,卻帶著我在荒野裡跑’。我的理想難道不對嗎?我為什麼會陷入這種困境?”子路說“可能是我們還不夠仁愛,人們不信任我們;可能是我們還不夠知識淵博,人們不跟隨我們。”孔子說“有這種道理!由,假如仁者一定能被人信任,那伯夷、叔齊就不會被餓死;假如智者一定能得以實踐其道,那王子比乾就不會被剖心了。”

子路離開後,子貢進來見孔子。孔子說“賜,詩經上說‘不是犀牛不是老虎,卻帶著我在荒野裡跑’。我的理想難道不對嗎?我為什麼會陷入這種困境?”子貢說“老師的理想太偉大了,所以天下沒有國家能容納得了老師。老師是否可以稍微降低一些標準呢?”孔子說“賜,好的農夫能種植莊稼卻不能收獲,好的工匠能製造精巧的東西卻不能使其暢銷。君子能修明自己的學說,製定法度,治理得當,卻不能保證被接受。現在你不去修明你自己的學說,卻尋求被接受。賜,你的誌向不夠遠大啊!”

子貢離開後,顏回進來見孔子。孔子說“回,詩經上說‘不是犀牛不是老虎,卻帶著我在荒野裡跑’。我的理想難道不對嗎?我為什麼會陷入這種困境?”顏回說“老師的理想太偉大了,所以天下沒有國家能容納。儘管如此,老師推廣並實踐它,不被容納又有什麼害處呢?不被容納之後才能看出誰是君子!學說如果不被修明,那是我的恥辱。學說已經大大地被修明卻不用,那是當權者的恥辱。不被容納又有什麼害處呢?不被容納之後才能看出誰是君子!”孔子高興地笑了,說“說得好啊,顏家的孩子!如果你有很多財產,我願做你的管家。”

於是孔子派子貢去楚國。楚昭王興兵迎接孔子,孔子一行才得以脫險。

楚昭王準備把書社地方圓七百裡的土地封給孔子。楚國令尹子西說“大王有像子貢那樣的人才嗎?”楚王說“沒有。”“大王有像顏回那樣的人才嗎?”楚王說“沒有。”“大王有像子路那樣的人才嗎?”楚王說“沒有。”“大王有像宰予那樣的人才嗎?”楚王說“沒有。”並且說“再說楚國的祖先被封於周,稱為子男,封地隻有五十裡。現在孔丘重申三皇五帝的法令,闡明周公、召公的事業,大王如果用了他,那楚國怎麼能世世代代擁有方圓幾千裡的土地呢?周文王在豐京,周武王在鎬京,不過百裡之君最終統治了天下。現在孔丘如果得到土地,有賢弟子輔佐,這對楚國不是福氣。”楚昭王於是打消了封地的念頭。那一年秋天,楚昭王在城父去世。

讀完這段關於孔子在蔡國三年生活的故事,令人深受啟發。孔子在困境中的堅韌和智慧,以及對理想的執著追求,都讓我們感到震撼。

麵對困境,孔子並沒有放棄,而是堅持講誦詩書,彈琴唱歌,展現了他堅定的信念和對知識的熱愛。他的弟子子路、子貢和顏回的對話,更是深入探討了君子的品質和困境中的應對之道。孔子用他的智慧和胸懷,教導弟子們如何在困境中保持堅定,如何用知識去應對世界。

孔子的理想是偉大的,他希望用自己的學說去改變世界,去影響人們。然而,現實卻是殘酷的,他的理想在當時無法被接受。但是,孔子並沒有因此而氣餒,反而更加堅定地推廣和實踐他的學說。這種堅持和勇氣,讓我們深感敬佩。

這個故事還讓我們看到了孔子的智慧。他知道自己的學說在當時無法被接受,所以他沒有固執地去追求權力和地位,而是選擇了退一步,保全自己的理想和信念。這種智慧和胸懷,讓我們感到驚歎。

總的來說,這個故事讓我們深深地感受到了孔子的智慧和堅韌,以及他對理想的執著追求。我們相信,這種精神和品質,對於我們每一個人來說,都具有重要的啟示和影響。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麵精彩內容!

352、逆境中的智慧孔子的堅持與影響

楚國狂人接輿一邊唱歌一邊經過孔子,說“鳳凰啊鳳凰,你的德行怎麼這麼衰弱!過去的無法挽回啊,未來的還來得及追求!算了吧算了吧,現在從政的人危險啊!”孔子下車,想跟他說話。但接輿快速走開,孔子沒能跟他說上話。

於是孔子從楚國回到衛國。那年,孔子六十三歲,是魯哀公即位後的第六年。

第二年,吳國和魯國在繒地會盟,吳國要求魯國一百牢的牲畜。太宰嚭召喚季康子。季康子派子貢前去,才得以解決。

孔子說“魯國和衛國的政治,就像兄弟一樣。”那時,衛國的國君輒的父親不能即位,流亡在外,其他諸侯多次推讓。孔子的許多弟子在衛國做官,衛國的國君想讓孔子治理國家。子路問孔子“衛國國君等著您去治理國家,您打算先從哪裡開始?”孔子說“一定要先正名分!”子路說“有這樣的事嗎?您真是太迂腐了!為什麼要這麼正名分呢?”孔子說“你真是個粗人!名分不正,言語就不順當;言語不順當,事情就辦不成;事情辦不成,禮樂就無法興起;禮樂無法興起,刑罰就不會得當;刑罰不得當,百姓就不知道如何行動了。君子一定要有正當的名分,說話一定要能實行。君子對於自己的言論,不會馬虎了事。”

第二年,厓有作為季氏的將領,與齊國在郎地作戰,取得了勝利。季康子問“你對於軍事,是學來的還是天生的?”厓有回答說“我是向孔子學的。”季康子問“孔子是個什麼樣的人?”回答說“他的名聲傳播得很廣;他的教誨普及到百姓中,連鬼神都沒有異議。像他這樣追求正道的人,即使有千個社稷,也不會為自己謀取私利。”康子說“我想召他來,可以嗎?”回答說“想召他來,就不要讓小人妨礙他,就可以了。”而衛國孔文子準備攻打太叔,向孔子請教策略。孔子推辭說不知道,退下後讓人駕車離開,說“鳥可以選擇樹木,樹木怎麼能選擇鳥呢!”文子堅決挽留。正逢季康子驅逐公華、公賓、公林,用禮物迎接孔子,孔子於是回到魯國。

孔子離開魯國總共十四年後,又回到了魯國。

魯哀公問孔子如何治理政事,孔子回答說“政事的關鍵在於選拔賢臣。”季康子問孔子如何治理政事,孔子說“選拔正直的人,罷免邪惡的人,那麼邪惡的人就會變得正直。”康子擔憂盜竊問題,孔子說“如果你自己不貪圖,即使獎勵他們,他們也不會偷竊。”然而魯國最終沒有任用孔子,孔子也沒有尋求官職。

在孔子時代,周王室衰微,禮樂被廢棄,詩書殘缺不全。孔子追溯三代的禮製,整理書籍,上溯到唐堯、虞舜時期,下至秦繆公,編撰了曆史。他說“我能說出夏代的禮製,但杞國不足以證實;我能說出殷代的禮製,但宋國不足以證實。如果足夠,我就能證實了。”觀察殷商兩代禮製的增減,他說“後代即使過了百代也能知道,因為禮製的規定是一文一質的。周朝借鑒了二代,禮製是多麼豐富啊。我要遵循周朝的禮製。”因此,書籍和禮記都源自孔子。

讀完這段關於孔子在楚國和衛國的故事,讓人深受啟發。孔子在逆境中的堅韌和智慧,以及對理想的執著追求,都讓人感到震撼。

麵對楚國狂人的諷刺和質疑,孔子並沒有生氣或失望,而是保持了君子的風度,試圖與他交流。這種寬容和理性的態度,讓人對孔子的敬佩之情更加深厚。

孔子回到衛國後,他的弟子們在衛國做官,他本人也被衛國的國君期待治理國家。但是,孔子並沒有急於求成,而是提出了“正名分”的理念。他認為,隻有名分正當,才能言辭順當,事情才能得以完成,禮樂才能得以興起,刑罰才能得當,百姓才能知道如何行動。這種重視名分和秩序的思想,對我們今天的社會治理依然具有重要的啟示。

孔子的思想和影響力不僅限於衛國,他的弟子厓有在魯國取得了軍事上的勝利,這也反映了孔子教育的影響力和實用性。孔子被季康子迎接回魯國,顯示了他的聲望和影響力。

在孔子時代,周王室衰微,禮樂被廢棄,詩書殘缺不全。孔子通過追溯三代的禮製,整理書籍,為後世留下了寶貴的曆史資料。他堅持正道,不追求私利,以傳承和弘揚禮製為己任。這種堅持和奉獻精神,讓我們深受感動。

通過這個故事,我們深刻認識到孔子在逆境中的智慧和堅持,以及他對後世的影響。他的思想和教育理念,對於我們今天的社會和個人,依然具有重要的啟示和指導作用。

喜歡智慧解碼史籍中的智慧故事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智慧解碼史籍中的智慧故事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禪聖 孫旭林冉 都市皇宮 斬斷這段情 超級巨星就是我 回眸之間我依舊 快穿之立誌成為一名稱職女配 我是絲路女王 這個渣反毫無人性 如果生活能溫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