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章 老子、孔子與莊子:中華智慧的交融與碰撞_智慧解碼:史籍中的智慧故事_思兔 
思兔 > 綜合其他 > 智慧解碼:史籍中的智慧故事 > 第183章 老子、孔子與莊子:中華智慧的交融與碰撞

第183章 老子、孔子與莊子:中華智慧的交融與碰撞(1 / 1)

419、老子、孔子與莊子中華智慧的交融與碰撞

老子是楚國苦縣厲鄉曲仁裡人,姓李,名耳,字摐,曾擔任周朝守藏室之史官。

孔子到周都,想向老子請教禮。老子說“你所說的禮,製定者和骨頭都已經腐朽了,隻有他的言論還在。而且君子時運好就駕著車出去做官,生不逢時就蓬草一樣隨風飄轉。我聽說,善於經商的人把貨物隱藏起來,好像什麼東西也沒有;君子具有高尚的品德,他的容貌謙虛得像愚鈍的人一樣。去掉您的驕氣和過多的欲望,拋棄您的姿態神色和過高的誌向,這些對於您自身都是沒有好處的。我能告訴您的,就這些罷了。”孔子離去以後,對弟子說“鳥,我知道它能飛;魚,我知道它能遊;獸,我知道它能跑。會跑的可以用網去捕獲它,會遊的可以用線去釣它,會飛的可以用箭去射它。至於龍,我就不知道它是怎樣乘著風雲飛上天的了。我今天見到的老子,大概就像龍一樣吧!”

老子研究道德,他的學說以隱匿聲跡、不求聞達為宗旨。他在周住了很久,看到周將衰敗,於是就離開了。到了函穀關,關令尹喜說“您想隱匿起來了,請儘力寫一本書。”於是老子就著述了上下兩篇,闡述了道德的真意五千多字,然後離去,沒有人知道他最後去了哪裡。

有人傳說老萊子也是楚國人,寫了十五篇書,說儒家和道家的思想各有用途。他大概和孔子是同時代人。

據說老子活了一百六十多歲,也有人說活了二百多歲,因為他注重修道養壽。

孔子死後一百二十九年,史記周太史儋見秦獻公說“當初秦國與周朝合並在一起,合並在一起五百年後又分開了,分開七十年後就會有稱霸天下的人出現。”有人認為太史儋就是老子,也有人不這麼認為,世上沒有人知道這是對的還是不對的。老子是一個隱居避世的人。

老子的兒子叫李宗,李宗為魏將封於段乾。李宗的兒子叫李注,李注的兒子叫李宮,李宮的玄孫叫李假,李假在漢孝文帝時曾任官。而李假的兒子叫李解,曾任膠西王卬的太傅,因此把家安在齊國。

世上學習老子學說的人就貶低儒家學說,學習儒家學說的人也貶低老子學說。“誌向不同的人不會一起謀劃大事”,難道說的就是這種情況嗎?老子主張無為而治、自己也會自然得到治理、清靜而正派。

莊子是蒙縣人,名叫周。莊子曾經擔任過蒙縣的漆園吏,和梁惠王、齊宣王是同時代人。他的學說涉獵廣泛但以老子的學說為本。所以他的著書十餘萬言,大抵屬於寓言之類。他所作的漁父、盜蹠、胠篋等篇,用來詆毀孔子及其弟子們,闡明老子的學說說。他認為畏累虛、亢桑子等人的話都是空話而無事實根據的;但他善於運用辯若懸河的論述以及事物、事理間的類比來進行論證,而且常常使用剽剝儒、墨的觀點來批駁他們;即使是當世的飽學之士也免不了被他駁倒。他的言辭汪洋恣肆、隨心所欲而顯得儀態萬方。因此王公大人不能器重他。

楚威王聽說莊周賢能,派遣使者帶著豐厚的禮物去迎接他,許諾讓他出任相國。莊周笑著對楚使說“千金是重利;卿相是尊位。但您不見用作祭祀的牛嗎?喂養幾年之後,披上繡有花紋的綢緞;等到把它牽進太廟去行祭祀大禮時便要宰殺它了。到了這個時候,它即使想做一頭孤獨的小豬也辦不到啊!您趕快離開吧!不要玷汙了我。我寧願在汙穢的水溝裡自己遊戲玩樂而自尋快活,也不願被擁有國家的人所羈絆。我願終身不做官,以便暢快我的誌趣。”

《老子、孔子與莊子中華智慧的交融與碰撞》一文中,我們得以一窺中國古代三位偉大思想家的心靈世界。老子、孔子和莊子,他們雖生於不同的時代,卻共同構築了中華文化的基石。

老子,這位深藏不露的智者,他的人生哲學充滿了隱匿與韜光養晦。麵對周的衰敗,他選擇了離去,這似乎預示著他對塵世的淡然與超脫。他的教誨中,我感受到了一種“無為而治”的智慧,即順應自然,不強行乾預。這種哲學思想對於現代社會同樣具有深遠的意義,提醒我們在處理問題時,要遵循自然規律,不強求、不妄為。

孔子,這位偉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他渴望了解並學習老子的智慧。他與老子的會麵,仿佛是兩種截然不同的人生哲學的碰撞。孔子注重禮製與仁愛,強調人的品德修養和社會責任。這使我深感,孔子所倡導的儒家思想,旨在引導人們成為有德行、有責任感的社會公民。

莊子,則以他汪洋恣肆的文筆和獨特的哲學見解獨樹一幟。他雖曾擔任過漆園吏,但更傾向於沉浸在自然之中,追求心靈的自由。他的學說以老子為依托,但更進一步地探索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關係。他那如懸河般的辯論技巧以及對儒、墨學說的批駁,都顯示出他思想的深邃與獨特。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麵精彩內容!

三位思想家雖然各有不同的主張和人生道路,但他們都以自己的方式影響了中華文化的發展。他們的智慧結晶至今仍指引著我們的人生方向。在現代社會中,我們不僅要學習他們的哲學思想,更要領會其背後的精神內核尊重自然、追求真理、關注社會、修身養性。

4101novel.com、申不害與韓非法家思想的實踐與困境

申不害是京人,原先是鄭國的下層官吏。他向韓昭侯求學並得到韓昭侯重用,任韓國宰相,在國內致力於修明政治,對外努力應對諸侯國的競爭,在任相國職位的十五年間,國家得到有效治理,軍隊實力得到增強,韓國沒有受到彆國的侵略。

申不害的學術思想源於黃老學說而又以刑名之學為主,他著書二篇,稱為《申子》。

韓非是韓國的貴族公子,他喜好刑名法術的學說,而這種學說的理論基礎源於黃老學說。韓非口吃,說話結巴,不善辯說,但他善於寫作。他和李斯都是荀卿的學生,李斯自認為不如韓非。

韓非看到韓國日漸削弱,多次上書勸諫韓王,但韓王不采納他的建議。於是韓非痛恨治理國家不致力於修明法製、掌握權勢以駕馭臣下、富國強兵而求得賢才,反而任用虛浮奸詐之徒而求得功名利益。他認為儒者用文辭擾亂法製,遊俠用武力觸犯禁令。社會寬鬆則寵愛虛名假譽之人,法製嚴峻則重用勇武之士。現在所任用的不是所需要的人才,而所需要的人才又不在所任用的人才之列。韓非悲憤廉潔正直的人被邪惡不正的人所排擠陷害,他觀察過去曆史的得失變化,寫下了《孤憤》、《五蠹》、《內外儲》、《說林》、《說難》等十餘萬字的著作。

然而韓非知道勸說之難,寫了《說難》一文之後不久,最終還是死在秦國,不能自救。

《說難》的內容是

大凡遊說的困難,不是難在我的才智不足以說服君主;也不是難在我的口才不足以明確地表達我的意見;更不是難在我敢毫無顧忌地把一切都說出來。大凡遊說的困難,在於了解遊說對象的心理,以便使我的說法適應他的思想活動。

所要遊說的對象出於追求美好的名聲的人,而遊說他的人卻用實質利益去勸說他,那麼他就會認為你鄙陋而看不起你,必定不會采納你的意見。所要遊說的對象出於追求實質利益的人,而遊說他的人卻用好聽的名聲去勸說他,那麼他就會認為你虛浮而輕視你,必定不會收留你。所要遊說的對象表麵上看重實質利益而實際上追求美好名聲的人,你用實質利益去勸說他,他就會表麵上很重視你而實際上疏遠你;你用好聽的名聲去勸說他,他就會表麵上親近你而實際上疏遠你。這是不可不注意的。

事情因保密而成功,因泄密而失敗。未必是遊說的人本人泄露了機密;而是由於無意中觸及到他所隱秘的事情;像這樣就會身遭危險。貴人有過錯而遊說者卻明白地談論他的過錯並把他推向罪惡的境地加以指責,那麼遊說者就會身遭危險。貴人如果犯了罪並被殺掉而後遊說他的人又知道了其中的隱情;這樣遊說者就會身遭危險。貴人如果得計成功就自以為有功;遊說者參與了他的計謀;那麼遊說者就會身遭危險。貴人如果自以為得計並想要向君主獨攬其功;遊說者卻預先知道其計謀;那麼遊說者就會身遭危險。強迫君主做他堅決反對的事或強令他停止他認為應該繼續的事;遊說者都會身遭危險。所以說和君主議論大臣的事;君主會認為你是在離間他們的君臣關係;和君主談論宮廷內臣的事;君主會認為你擅越職權;談論君主所偏愛的人或事;君主會認為你是要向他索取財物或結黨營私;談論君主所憎惡的人或事;君主會認為你是要挾功邀寵。說話直截了當、簡潔明了;君主會認為你輕率浮淺、不懂事理;說話大而無當、洋洋灑灑;君主會認為你迂闊而不切實際。這些是遊說的難處、不可不知的。

在古代中國的曆史長河中,申不害與韓非是兩位卓越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他們分彆代表了法家思想的不同分支。他們的學說、經曆和遭遇,不僅揭示了法家思想的精髓和困境,也為我們理解古代政治了獨特的視角。

申不害,生於京師,原本是鄭國的下層官吏。他深諳黃老學說,並在此基礎上形成了以刑名之學為主的學術思想。他通過努力,得到了韓昭侯的賞識和重用,一躍成為韓國的宰相。在任相國職位的十五年間,他致力於修明政治,增強國家實力,使韓國在這段時間內得到了有效治理,並成功地抵禦了外來的侵略。申不害的成就,不僅體現了法家思想中“以法治國”的理念,更展示了一個思想家如何將理論轉化為實踐的智慧。

與此同時,韓非作為韓國的貴族公子,對刑名法術的學說有著濃厚的興趣。他的學術基礎同樣源於黃老學說。雖然韓非口吃且不善辯,但這並不妨礙他成為法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他觀察曆史變遷和社會矛盾,對於儒家的文辭、遊俠的武力都有獨到的見解。他認為,社會的病態是因為人才的使用不當,法製和權勢被虛浮奸詐之徒所掌控。他的著作《孤憤》、《五蠹》等都是對於社會和政治的深刻反思。

韓非的遭遇讓人唏噓。作為一個清醒的觀察者,他看到了社會的種種弊端,但他的建議卻不被韓王所采納。這無疑是對他個人及學術的最大打擊。更為悲劇的是,韓非最後死在秦國,這更加突顯了他在現實麵前的無力和無奈。

而《說難》一文更是對遊說之難的深刻總結。它告訴我們,遊說的真正困難並不在於才智或口才,而在於如何深入了解遊說對象的心態和心理。對於追求名聲的人、追求利益的人、表裡不一的人,都需要有不同的策略和技巧。這不僅是對遊說之道的精妙總結,更是對人與人之間交流的深刻洞察。

申不害和韓非的故事讓我們看到了法家思想的實踐與困境。他們用智慧和勇氣為國家和人民帶來了新的希望,卻也因為現實的種種限製而遭遇了挫敗。但正是這種挫敗,讓我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法家思想的複雜性和必要性。他們所遭遇的困境,正是每一個試圖改變社會、推動進步的思想家和行動者都可能麵臨的困境。而他們的堅持和努力,無疑為我們了一種無畏前行的力量和勇氣。

喜歡智慧解碼史籍中的智慧故事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智慧解碼史籍中的智慧故事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前夫又來搶萌寶 你抱我一下 真有O裝A啊? 大國世界杯 全球饑荒:隻有我能看見屬性 我的妹妹天下第一 開局黑科技隻有我知道劇情 官場奇才 宅魔女 你一個天選罪犯,轉頭加入刑偵隊